古人過端午 畫蟾蜍祛病除毒

 |2020.06.25
1433觀看次
字級
清代方士庶創作的〈端午即景〉。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今天是端午節,中國大陸瀋陽故宮博物館的館藏,一幅271年前的「午瑞圖」,記錄著古人畫蟾蜍祛病除毒過端午。

過「端午」的習俗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起源是古人觀察到農曆5月氣候開始變熱,蚊蟻蛇蠍繁殖、疫病多發,由此衍生出許多驅毒避邪的方法。像是以蘭草沐浴、採艾草並懸掛於門戶、手臂上繫五彩絲線、飲藥酒(雄黃酒)等,可以說是古人預防疾病的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

〈端午即景〉圖軸由清代方士庶創作於清乾隆14年(1749),畫艾草高枝兩株,挺拔健壯,濃葉繁茂;一條彎曲的紅蛇由枝葉間自上盤下,蛇首前伸,口吐長芯;其下為一壯碩的蟾蜍,昂首仰望,雙睛圓睜;空中為兩隻飛旋起舞的毒蜂,翅膀輕薄透明,活靈活現。

圖左上側行楷書自題款:「己巳端午,小師老人寫於錫福堂」,下鈐「方士庶印」白文方印,圖右下角鈐「偶然拾得」白文小墨印。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這幅畫作筆法工細精巧,色澤柔淡雅致,墨色多變生動。整幅畫面以端午節令民間常用的艾草和毒蟲為對象,以示祛病除毒,給人消毒愉悅之感。

「端午題材的繪畫雖然在中國繪畫史上只是邊緣科目的小眾,但因其囊括了花卉、山水和人物等畫科,一直以來成為不同時期、不同畫家追逐的對象。」李聲能說,作為民間信仰與文人崇拜相融合的產物,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史、民俗學、繪畫嬗變、時代變遷等諸多元素,已經超越繪畫本身,價值不可小覷。

動物題材的加入是清中期「午瑞圖」的創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蟾蜍的形象。在明代有「五毒吉服」的記載,「五毒」為端午常備之物。蟾蜍作為五毒之一,性辛、涼,可治療小兒勞瘦疳病、狂犬傷毒等,故成了「午瑞圖」的表現對象。

這幅畫面中還繪有艾草,也是端午節祥瑞之植物。端午懸艾、菖蒲葉於門,飲雄黃、菖蒲酒可解毒。艾草在清中晚期「午瑞圖」中大量出現,被稱為「午瑞圖」的標誌性題材之一。

李聲能說,在清代,因「午瑞圖」具有祥瑞寓意,不僅江南地區文人畫家進行創作,北方宮廷畫家也會參與,表現形式較為輕鬆自由,更加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