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72 期

從校園霸凌的意義談處理與輔導策略


林滄崧/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才庫之專家學者【臺中市政府警察局行政科股長】

瀏覽次數:7591

一、 校園霸凌的意義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議題於近10年來興起於臺灣地區,並引發政府、社會與教育領域的重視與關注,但可惜的是,這些關注並沒有讓校園霸凌議題獲得必要的理解,反而受到諸多教育領域外的外力介入,扭曲現今對校園霸凌的真正認識,更讓後續校園偏差或霸凌事件的輔導逐漸失焦。

校園霸凌防治議題並非本土性發起的運動,而是受到國際社會對學校學生健康行為的重視下,形成一股風潮而影響台灣。根據長期研究學校學生健康行為的國際研究組織「學齡兒童健康調查(HBS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全球學校學生健康調查(GSHS)」等對校園霸凌的定義來說,認為校園霸凌是學生同儕之間反覆實施的攻擊或故意傷害行為,且被霸凌者和霸凌者之間具有權力(無論是實際的還是感知的)不對等的現象,因此,單一事件和兩造當事人具有平等地位的衝突或打架,無論是實體或網路,都不會被定義為霸凌。

從上述定義可知,校園霸凌係屬於校園偏差行為之一,然該校園偏差行為人與被行為人之間呈現相對勢力不對等的現況,且具優勢地位之偏差行為人對周遭劣勢地位者的攻擊行為是長期反覆實施時,則是為校園霸凌事件。由此可知,校園霸凌事件的輔導策略標的,即在「打破學生之間的優劣勢地位」及「制止攻擊行為長期反覆實施」的情況。

二、 校園霸凌生成的原因

國際社會研究校園霸凌歷經將近40餘年,研究迄今歸結出校園霸凌成因,主要來自下列四個觀點:

(一) 「問題行為症候群(Problem behavior syndrome,PBS)」觀點,霸凌者通常具有多元問題行為傾向,其攻擊行為在質量上通常是多元且反覆的,其成因可能來自幼兒時期缺乏教養或有缺陷的人格結構所造成。因此適時提早的行為矯正或專業諮商技術的介入成為必要。

(二) 「友誼保護假說(Friendship protection hypothesis)」觀點,認為個體與同儕朋友的互動越好,遭受霸凌的程度越低;但若是結交到一群損友時,則其從事集體霸凌的機率便會升高。因此教導學生人際經營與互動時,同時要注意避免損友。

(三) 「同儕團體優勢地位論(High status in the peer group)」觀點,認為霸凌者透過欺侮他人的過程中,去追求與展示其在同儕間較為崇高的地位與優勢,尤其是在青春期階段更加明顯。所以學校如何調控校園情境,避免在學生團體中產生相對勢力失衡現象,成為首要教育功夫。

(四) 「資源控制論(Resource control theory)」觀點,說明誰能夠有效快速的達成目標、獲得與控制社會資源,誰就可以在同儕團體當中獲得有價值的認同,資源控制的方式可以基於脅迫策略、或友善策略、或兩者兼而有之,尤其是特別受到歡迎的霸凌者,通常會藉由此一管道而將其侵犯行為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將霸凌行為與親和友善的行為結合起來,以放大他們的資源控制能量與知名度。

三、 校園霸凌處理的輔導策略

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輔導策略眾多,大致可從學校行政端及學生端兩個層面進行。

(一) 學校行政端

 1. 導師須具備旺盛的「班級經營」能量,以發掘學生之間是否存有「勢力不對等」及「攻擊行為長期反覆實施」的情況。

 2. 校長的處理態度要「堅定明確」,無論在預防宣導或事件處理時,皆要明示全校師生,絕不姑息校園霸凌事件發生於學校之中。

 3. 學校要「開發與整合」校內、外之資源,尋求校內全體師生反霸凌的一致認識與決心;另也要讓所有家長(尤其是家長會)明確理解學校從事各種反霸凌的決心與努力。

(二) 學生端

 1. 對被行為學生而言,應在事件發生後視其心理創傷症狀與程度,給予陪伴諮商至心理治療不等之協助;而在協助其心理復原的過程當中,首重支持(你有權力在學校正常生活學習)與信任(學校絕對會破除霸凌情境)。

 2. 對行為學生而言,應激發其恥感勇於面對錯誤,並積極尋求與被行為人的修復和解,以創造正向的處理結果。

 3. 對旁觀者學生而言,則又可分為以下三類:

  (1) 在場助勢或觀看者:給予適當之法治教育,並強化其學習互助與正義之觀念,以減少好奇圍觀之行為。

  (2) 想通報卻有所顧忌者:強化其道德勇氣並讓其詳知通報校園霸凌之管道,因為這群孩子是有能力改變當時霸凌現狀的人。因此,輔導重點可培養其同理、勇氣與判斷等能力。

  (3) 挺身捍衛霸凌者:深化其行為的正確性,並輔導其打破霸凌情境之技巧與自我保護觀念。

 4. 對全體學生而言,學校應公開宣示

  (1) 規則(Rule):讓學生清晰知道,學校有處理校園霸凌的規範與決心。

  (2) 權力(Rights):讓學生清晰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有相同的權力,生活在一個安全環境下學習。

  (3) 責任(Responsibility):讓學生清晰知道,老師們會負起「輔導」及「監護」的責任。

四、 結語

霸凌,是人類社會的老東西,它並不是新玩意,只要有人類群體就一定會有霸凌現象產生。因此,當我們要處理輔導校園霸凌之前,就要先對霸凌有一定的基礎認識。也就是說,校園裡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霸凌現象,全體師生也都應該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霸凌防制意識,期待在發生之前就可以將之消弭,或在發生之後可以妥善的處理,讓校園真正能處在友善校園的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