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84 期

建構友善、共融、永續的校園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兼任教授 / 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 湯志民

瀏覽次數:5574

21世紀已邁入第22年,學校建築與校園營造,隨著多元快速變遷的社會、少子女化、高齡化、社區化、多元文化、生態化,而有許多令人驚艷的革新觀念與實務發展。近幾年,臺北市以教育為導向的都市計畫(Educ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EOD),都發局稱之為「臺北市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係以「教育Education」(教育設施)、「經濟Economy」(土地有效利用)、「生態Ecology」(環境友善)、「公平Equity」(市民需求)和「進化Evolution」(都市持續發展)的5E原則,讓新建學校和老舊校舍改建,整合社福、老人照護、托嬰、公園綠地、機關等民眾必須的服務性設施,創造複合式營運的社區學校,以建構共融共榮的校園環境。此一學校建築規劃EOD的新取向,以複合式營運方式,融合社區、教育和都市發展需求,與美國的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及複合式營運的理念契合,亦是學校建築規劃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而言,此一趨勢主要在建構友善、共融、永續的校園。茲就其要旨和做法,分述如下:

一、創造幸福友善空間

學校是教育場所,教人為善,也需與人為善,更要讓所有使用者有幸福感。幸福友善的校園具有溫馨、歡迎、親和、便捷、安全、關照的特質,學校設施要讓所有人共同平等使用、善用、好用。

幸福友善的校園,要讓學生好用,上課有豐富優質設備,人人可操作,下課有多樣休憩活動空間,可互動聯誼,圖書館新穎寬敞、藏書豐富並有多樣閱讀空間,校舍動線流暢、設施近便易取用。要讓老師好用,教室有豐富現代化教學設備、足夠的儲藏空間、舒適的辦公空間、專業社群發展和共備空間。要讓行動不便者好用,無障礙環境不僅符合可及性(可到達、可進入、可使用),更要好到達、好進入、好使用。要讓家長好用,學校設置家長接送區、家長會、志工辦公室和家長接待空間。要讓社區人士好使用,校園動靜分離,提供便利設施(含簡易廁所),活動場地有夜間照明,出入動線與門禁管理良好等等,友善的環境是幸福的泉源。

二、編織社區共融環境

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也是社區重要的文教據點與生活空間,學校社區化向為教育政策重點,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更是歐美先進國家30多年來校園建築發展的重點與趨勢。1995年,Moore和Lackney即強調21世紀重要的新教育方向之一是使學校成為社區中心(a community hub),新學校包括托兒中心、繼續和工作訓練學程、青少年學程、父母和家庭學程、行政辦公室、社會服務,以及供社區會議的設施。1998年,Brubaker也認為學校應成為所有市民的中心,並提供多樣的社會服務;Calfee、Wittwer和Meredith,以及Dryfoos亦呼籲建造「完全服務學校」(full-service school),係在學校校地或易近區位,結合教育、醫療以及/或社會和人群的服務,此一概念超越傳統的教育模式成為「學校─社區模式」(a school-community model)。2020年,Bartels和Pampe 倡議學校應成為教育景觀(educational landscape)的一部分,並開放和融合為學區的「全天候教育中心」(all-day education centers)。這些社區學校的夢想,臺北市的EOD更是積極的促其實現;2022年,臺北市政府編印《校園工程標準作業指引》,期盼學校能熟稔校園建築規劃歷程、EOD、法規和建設重點,以為編織社區共融環境善盡心力。

社區共融校園,要讓學校建築與社區生活需求融合,彼此資源共享,運用餘裕空間、新建或改建校舍,規劃與建置托嬰中心、幼兒園、共融遊戲場、樂齡中心、圖書分館、日照中心、社區大學、區民活動中心、公共停車場等,讓學校成為社區學校,使學校與社區共融共榮發展。

三、開展綠色永續校園

21世紀最響亮的口號與目標,莫過於追求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環保、生態,綠色健康的地球,是全球過去20年,也是未來20年,亟待努力與持續之工作重點。學校建築為公共建築的一環,也是敎育的場所,學校綠建築的規劃及設計,融合綠建築與相關環境敎育,更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如永續學校(sustainable school)、生態學校(eco-school)、綠色學校(green school)、高成效學校(high performance school)和種子學校(seeds)等,如雨後春筍般因應而生。近幾年,推展淨零能建築(net zero energy buildings)、碳中和學校建築(carbon neutral school buildings)更是永續校園發展的理想。綠色永續校園具有環保、節能、減碳、自然、生態的特質,並讓所有人與物平等使用校園環境。2021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輯《校園降溫與節能規劃指南》,期盼學校能成為「海綿城市」的基地,為開展綠色永續校園盡心力。

綠色永續校園,要讓師生在學校有良好的音環境、光環境、通風換氣環境,教室要有良好的溫濕度,多用綠建材,建築輕量化,朝簡易風格設計,校園重自然生態,生物愈多樣愈好,多種植喬木(高度10m以上),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鳥和松鼠在校園穿梭棲息,生態池水質清澈循環良好,群魚愜意悠游,校園空氣清新,漫步校園令人心曠神怡,綠色是永續校園的泉源。

最後,須提的是,臺北市雙永(永春永吉)國小、艋舺學園、大同高中/長春國小、舊潭美國小等EOD案例,市府優先投資建設經費,具體朝向友善、共融、永續的校園大步邁進。這些新型態的校園環境,正符合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11項目標,為「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社區」,創造校園建築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