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99 期

一門專業精深,合作創價事成--一個跨領域的業界主管/大學老師的STEAM教育觀點


彭冠宇執行長/台積電慈善基金會

瀏覽次數:1915

每每看見那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師長,他們不計代價、認真跨科共備只為了學生的模樣,在我的記憶裡也映照幾抹奔忙熱心的身影,時代更迭,典範不只在夙昔,他們化身為每個世代的教育者,為數雖未必眾多,但確是每個人成長的啟蒙恩師,除了感謝,也該支持。

企業界與教育界看待人才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效用觀點:

作為一個老師,想的是儘可能地培養學生,努力盡心完備他們所有的知能,好讓學生能更充分地面對企業。

但作為企業的主管,想的是這求職者的能力是否能符合該企業的框架下釋出的職缺?

2000年,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希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和她的研究生們做了個知名的果醬實驗。她們在知名的德爾格超市擺了A&B兩個果醬試吃攤位,A攤位放上24種口味不同的果醬,而B攤位則只擺了6種果醬。

結果有60%的人在A攤位(24種口味) 停下來試吃,但這些顧客卻遲遲無法決定購買的品項,最終只有3%的人購買;而B攤位(6種口味)的攤位吸引到 40% 的顧客裡,最終有30%購買果醬!

假設我們有100個顧客,即可發現選擇B攤位的人會是選擇A的6倍,計算如下:

A攤位(24種口味):100(人) x 60% x 3% = 2(人)

B攤位(6種口味) :100 (人)x 40% x 30% = 12(人)

這位2012被“Poets and Quants”評為全世界最優秀的商學院教授之一艾揚格教授發現:大量的選擇比較能夠吸引顧客注意,但是少量的選擇比較能幫助顧客挑選及決定!

我看那果醬便想到了學校師長及其學生,而實驗中的顧客讓我聯想到了企業/評鑑單位。真正能夠讓目標顧客買單的恐怕還是極具特色的有限選擇。代表全力發展許多特色最終將不具特色(特殊優異者不在此限)。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大科目的英文縮寫,為近年來十分流行的跨學科教育體制,是世界的趨勢,而STEAM教育是以STEM作為出發點,再加上藝術(Arts)的一塊,形成培養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將STEM的四大科目學習過後加以討論,再將知識以藝術化的形式具體呈現,例如讓科技產品同時具備一定的美感。

每個時代有的典範轉移都是一群人努力而為。

我看這一切也都是好的,唯分級投測與成本效益而已。

如何有辦法將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中所有邏輯性強的課程學習到位又能轉向STEAM,加上同時手做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理想中完美的硬軟實力組合如何落地才是真正的問題。

那麼又該如何解此題呢?

我其實也並未全懂,只能提出以下兩點供參: 1. 專業特色,分級投測: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藝術類的科別進行分級及對應的評測(如Level 0-5, 5最高),在國中小進行的是Level 0-2的試探與基礎學習,目的在於誘發興趣與評估未來潛能所在;而在高中職階段則是開始嘗試專注於專業特色的養成,好比說自然類組也許工程、數學的目標設定是Level 3-5,但藝術人文科目能夠有個Level 3的基礎認知與素養,反之人文社會類組也僅需要修習自然類科目Level 3的科普養成。 2. 成本效益,發展差異:各校,特別是偏鄉小校,在發展完整一套課程的可能性相對為低,因此致力於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得衡量中間培力者(第一線老師)的能力分佈,在同樣的指標下,資源越缺乏的學校將產生達標的困難,因此也許可以考慮以一個中心的概念,各校發展專長,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線上與線下的開課供學生跨校修習,減輕授課老師的壓力。

當學生來到了大學,因有特色,八成精力可以選擇發展的專長;因有基本素養,二成時間可以多元探索未來。而從企業觀之,那一門精深的專業便更容易判別是否是對的人選,其他的專業就讓我們透過合作,共創價值完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根心之大業是悠久且深遠,以終(企業所需)為始的教育規劃,著實需要仰賴更到位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