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002 期

戶外教育的內涵與應用


南華大學 研發處副處長 賴英娟

瀏覽次數:955

一、前言

由於近年來全世界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學習由傳統的課室學習迅速轉變為線上學習。然而,因疫情因素,使得學生需遠距學習,逐漸使得全球網路成癮的問題趨於嚴重,導致網路成癮已成為另類的長新冠,學習僅愛沉迷於網路世界,不愛戶外活動。另賴美芬(2022)亦指出,臺灣目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沉迷於虛擬世界的娛樂,忽略了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導致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自我。因此,從小即接觸網路學習的e世代,將戶外教育融入課程中則更顯得十分重要。

二、戶外教育內涵與定義

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指教師或學校安排於教室以外的活動,例如:社區部落、休閒場所、特色場館、山林或海洋水域、社會踏查、自然探索、文化互動與交流等從事體驗式學習,藉以開拓學生不同的視野與豐富其學習經驗的教育方式(吳清山,2015)。此外,戶外教育誠如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或「做中學,學中做」,以達全人發展之成效。此外,吳清山(2015)更明白指出,戶外教育主要是走出教室,著重於生活體驗與感受,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故應予以鼓勵。然而,楊崇德(2017)曾指出,若學校的戶外教育是外包給旅行社安排,捨近求遠,教學活動遠離學校的社區,進而造成未能結合各校的地區性特色或資源,甚為可惜。因此,建議各校安排戶外教育宜以結合學校鄰近社區或在地文化特色,以發展戶外教育的學習與體驗活動。

三、戶外教育的特點與應用

筆者認為戶外教育的推動,其需要仰賴家庭、學校、社區,以及社會共同來實踐與推動。因此,筆者認為戶外教育具有以下特點(如右圖所示),故建議不論學校或教師、父母皆可透過戶外教育,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自我覺知能力、自主學習、生命與品德教育、社區服務學習,世代共融等影響效益,分述如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一)提供戶外體驗課程,提升學習動機:課室教學主要是提供理論性或概念性的學習,較缺乏實際操作與體驗。因此,教師們可透過戶外教育,將教學情境或脈絡轉移至戶外教學或主題式教學等各種戶外教育,同時提供多元教學目標或不同的體驗課程皆能有效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其學習動機。

(二)提供多元教學方式,提升覺知能力:戶外教育是課堂外的教學方式,其採用多元教學方法,包含觀察、實作、記錄、反思等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更貼近真實生活(吳清山,2015),並且透過戶外教育可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從中解決問題,以提升其問題決定能力與自我覺知能力(尚憶薇,2007)。

(三)強化戶外探索教育,增進自主學習:羅先耘、黃茂在(2020)曾指出,戶外教育係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進而有助於增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由於戶外教育的探索式學習,學生可依據自身的興趣進行活動,開創了自己的體驗生活,且在戶外學習環境中,相較於課室內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活動與探索,因此,學生往往較能感受到擁有較多的主動權與自主權,進而較能增進其自主學習力。

(四)參與社區服務學習,促進世代共融:政府為因應高齡化的時代,落實在地老化政策理念,積極普及長照2.0與充實社區照顧資源,此亦讓各級學校紛紛開設服務學習等正式或非正式課程,讓學生得以體驗不同社區文化,此亦為戶外教育的一種體現,進而讓學生一同與社區長者青銀共學、世代共融,並且讓學生亦能感受到當教師的教學歷程與辛苦。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國中小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長者製作貓頭鷹(世代共榮)
國中小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長者製作貓頭鷹(世代共榮)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國中小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長者製作貓頭鷹(世代共榮)
國中小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長者製作貓頭鷹(世代共榮)

(六)結合在地文化教育,體驗在地文化:目前各級學校亦結合在地文化教育,以推動各類的體驗課程,皆為戶外教育,例如:桃園市新屋區社子國小,透過永續精神,以在地文化、食育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提出「米鄉•米香」的創意教案;百齡高中的「齡基一動-社會領域三腳渡闖關」,讓學生於闖關活動中,能夠傳承與感受在地歷史文化之美,體驗在地文化內涵。綜上可知,教師於戶外教育課程設計中,可結合在地文化特色,亦可融入品德教育、生命教育、食農教育、永續教育等議題內涵,讓學生有更多元的生活體驗。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15)。教育名詞-戶外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4,129-130。

尚憶薇(2007)。以戶外教育提升學習動機。師友月刊,486,13-16。

楊崇德(2017)國小施行戶外教育之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64-166。

賴美芬(2022)。新課綱與戶外教育的轉變。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6,10-18。

羅先耘、黃茂在(2020)。戶外教育有助培育自主學習的學習者。載於鄭章華(編),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展現(69-102頁)。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