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不再是一條通往標準答案的單行道,而是一座涵容多種生命樣態的森林,「實驗教育」便成為那條前行的林間小徑。臺北市,以身為全臺教育的標竿城市為責,從政策端到執行面,開展系統性、前瞻性與學生為本的思維,致力建構兼具彈性自主與品質保證的教育模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性多元的環境中實現自我潛能。
自《實驗教育三法》上路後,臺北市即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推動與品質保障機制。2017年設立的「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是全國首座由直轄市政府設立的專責推動單位,整合跨局處資源,設立專責人力、建立單一窗口,從行政審議到教育輔導,一線到位、迅速回應。
而這份積極與系統性,也反映在成果上--截至113學年度,臺北市已設有12所學校型態實驗學校,涵蓋國小、國中、高中至完全中學,理念從和平實小自主混齡學習到忠義實小蒙特梭利體制、從博嘉實小美感培育到芳和實中遠征探索、從溪山實小山林體驗到數位實中科技跨域,織就一張多元而細緻的教育網。在非學校型態領域,臺北市同樣走在前端,除辦理親子課程、行政講習,目前已有19個團體與31個機構,含自學學生總人數達3522人,顯示市民對實驗教育的高度信任與需求。
此外,臺北市強調「品質保障與教育實踐」雙軌並進:建立訪視、評鑑、審議制度,評核辦學理念與財務透明,追蹤學生學習成效,確保實驗教育不落入菁英化或補習化的迷思;同時,亦讓自學、團體或機構,能在城市資源與制度中獲得支持與理解,確保教育選擇的自由,並學習承載辦學之責。
做為首善之都,臺北市深知,實驗教育不是孤島,而是教育體制中的催化劑。市府積極推動成果發表、教學交流與刊物發行,如:國際與跨縣市參訪、EdVenture教育探索雙週報、實驗學校校長專業社群與論壇、非學機構分享及與學校交流等,讓創新經驗不僅能深耕,也能擴散到一般學校,實踐實驗教育的社會擴散效應。
教育局湯志民局長:「實驗肯定會創新,但創新不一定是實驗,關鍵在於我們面對實驗教育時的態度與價值」。
教育的終點不在升學,也不在分數的彼岸,而是在孩子心中種下對學習的熱情、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自己的信任。臺北市在推動實驗教育的過程中,從不以數字為滿足,而是深知:每一種選擇的背後,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對未來的渴望。這是一場緩慢而堅定的革命,是一場願意為孩子重新想像教育的集體行動。當我們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樣貌,我們也正在改寫整個社會對學習的期待。
願我們為孩子建構的不只是學習的場域,而是一個有選擇、有夢想的未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