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42 期

個性與情緒


許育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瀏覽次數:7554

話說,某天一早穿越雪山隧道,到了宜蘭五結鄉的孝威國小,參與宜蘭縣今年度的公開課博覽會。在李文芳校長熱情、幽默風趣的主持下,從說課、觀課到議課,全程充滿教學專業的學習氛圍,十分美好!

我的任務是觀課與議課。很佩服願意擔任公開授課的翁老師與李老師,在一堂語文及一堂科技融入數學的課堂之中,收穫良多。

回到前面的疑問,是來自於翁老師在課堂中以「劇本對話」引領學生思考人物的「個性」。在課堂進行的同時,我也努力想透過那些對話,來找出這兩個人物的個性,然而,我失敗了,我找不出來。

因此,在議課時,我提出了一個比喻:「氣候」與「天氣」,有什麼不同? 現場的老師們很容易指出,氣候是長時間在某一區域的情況,比如四季是否分明,比如冬天平均的氣溫是如何等等。而天氣是短時間的,比如幾天或一天氣溫、風力或會不會下雨之類的。 那這與「個性」/「情緒」的差異,是否也有相似之處呢?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個性與情緒
個性與情緒

回到本文解讀的角度來說吧。

我們常見的一般故事或小說(劇本也可以算在內),大多以「敘事」的方式構成主體。只要是敘事,不免論及「人物」、「場景」及「情節」三大組成元素;在敘寫故事的過程中,人物、場景是「作者」具體操作的內容,作者通常會預先「設定」相關角色的「個性」(正直的、卑賤的、熱情的、善良的等),但為求變化,就會運用情境脈絡或各種偶發事件,來挑動人物原本較為固定的「個性」,產生一些掙扎與矛盾,引發許多的「情緒」變化。

這些事件變化就是我們所謂的「情節」。「情節」就是作者的真本事——如何隱然操弄這個情節,使之高迭起伏,進而吸引讀者投入故事之中。

好的文學作品,通常以「婉曲」或「象徵」的手法,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投射相關感受於人物的言行舉止之中,使其情緒亦隨之變化。言及此,是否可以瞭解「個性」與「情緒」(喜怒哀樂驚悲默慌等)的異同?

好,再回到我的省思。

我認為在目前的中小學課文中,除非篇幅夠長,或者作者寫得夠清楚,其實是不容易推估出故事人物的個性,大部分只能看到人物的情緒變化。於此建議,短篇課文理解情緒,輔以長篇文本(比如一本書)推估個性,較能在敘事文本中,讓學生感受兩者的差異,也有助於其後的讀寫結合。當然,多鼓勵學生閱讀中長篇的小說,會是更重要的文學閱讀理解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