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8 期

當科技遇見課程


戴言儒/臺北市立介壽國中候用主任

瀏覽次數:3647

緣起

介壽國中為臺北市歷史悠久學校,然而,伴隨科技日新月異,號稱數位原民(digital-native)世代學生的入學,更要求教育人員與教學設備必須與時俱進,以培育他們在此日益科技化的先進時代,能夠迎接成功的未來。但是面對新穎的科技設備與軟體內容,教師應用在教學上往往不知道該從何切入,今日有幸在此與臺北市教育現場的夥伴分享在科技融入教學上的一些心得與省思。

從學科本質出發

首先,在科技融入教學會遇到第一個問題為:絢麗科技往往轉移學生學習的焦點,課程容易變成彩色棉花糖,色彩多樣但不易深化。該如何解決此問題,需先回到自己學科的學習內容,在此內容中,學生應具備怎樣的學習表現?檢核學習表現的評量為?學生在此的迷思概念是什麼?如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透過慎思的歷程後,可以知道在教學歷程中,科技載具是要當作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契子,或是理解迷思概念的鷹架,還是當作是即時蒐集學生討論的平台,讓學生學習的表現可以更多元的被紀錄、保留,甚至再現再造,抑或是作為即時診斷的評量機制,都是科技融入教學可以切入的開端。 以地理科地形單元中,等高線的學習與判讀一直是艱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在此課程中利用地形沙盒,一個搭配了投影機和深度攝影機的沙坑,應用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 )的技術,它可以依據沙堆的高低起伏,即時在沙面投影出該地形對應之分層設色圖與等高線,讓學生可以具象化等高線的抽象概念(如圖一)。而也可以透過即時回饋系統,從學生的作答情況,檢核學生的學習概念是否精熟,是否重新進行概念講解,也可以透過討論後的二次作答的檢核,瞭解學生討論效果是否幫助其釐清迷思概念(如圖二)。

同儕教練模式,共學應用科技

「教師不是不願意創新、不使用或不會用科技,而是不確定既有成熟的教學型態改變是否更好、擔心科技切入操作破壞教學節奏」,故引入科技融入教學RICS同儕教練合作模式,透過嫻熟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示範授課,與社群教師討論課程的切入點和可應用融入的資訊工具,加上共同備、觀、議課分享成果,滾動式修正新的科技融入教學模組。透過成功經驗催化下,提高教師應用數位科技意願,創造新的課堂學習風景。 以107學年度雜學校創新教育博覽會的課程:當3R遇上華山為例,透過社會領域教師與藝術領域教師的共同對話,找出在此學習內容中的共同元素,共同備課發展出以下的課程內容:從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來看華山園區在歷史上的變遷,接著透過VR環景讓學生觀察建築的特色,最後透過QLONE APP嘗試3D建模,並以AR方式來呈現,最後讓學生在Cospaces中練習虛擬佈展,並將建模匯入場景中,發想屬於自己與華山文創園區的連結。最後透過公開授課、觀課與議課的過程,在將課程修正本校今年彈性課程的學習內容一部份,其共備模式如圖三。

統整跨域連結不同學科

經歷了上述兩大心法後,相信老師對於科技載具或者數位內容應用在課堂上已不陌生了吧,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思維下,與生活經驗不是單一學科可以構築,而是需透過跨領域的對話下來找尋共同的大概念,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與體驗,幫助學生有效獲得整合性的經驗,有了這些跨域的對話與連接,畢竟知識不僅是縱向的累積,更強調橫向的連結。 以本校近年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來看,多為跨域的課程內涵,如VR結合路跑活動的校本課程,透過課程深化學生對民生社區的環境敏覺及價值信念,進而更認同路跑活動,結果豐碩,不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機,學習更科技化、生活化、具體化,教師動能也因此提升,有助校本課程再次發展延續、更精緻化。(如圖四)或者是本校美力踏查課程,引導學生啟發自我的五感知覺,到以群體角度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縱向連結「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探討,並能讓都會區孩子體驗土地的溫度,學習紀錄觀察,並利用科技表達觀點,在其中利用了Hiteach教學軟體、即時反應回饋器IRS、行動載具ipad、攝影器材、google表單,雲端分享工具網站Padlet、line@生活圈軟體,以及CoSpaces虛擬實境程式教育平台。在課程執行過程,班級經營親師生皆大量應用上述科技融入,讓學習更吸睛,也更具即時的回饋、可囊括歷程評量和總結評量,豐富學習並落實檢核與評量,亦成為親師生溝通的橋樑。(如圖五)

教師與行政團隊的相輔相成,相互支援

最後科技遇見課程的路上,在課程上需要教師課程創意發想的落實、執行,也需要細緻的規劃和相關配套才能得以實現,在學生身上開花結果;在科技設備上的增置與維護往往也需大量經費的挹注。故行政強而有力的支援,正是在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行政團隊與教師共同備課、規劃課程、撰寫計畫添購設備,教師與行政互相合作支援,讓科技融入課程中可順利執行。數位與科技的學習,是技術、媒介、策略、方法,也可以是學習的內容,藉此成功翻轉過往囿於絢麗科技轉移學生學習的焦點,成為學習助力,實踐拓展高層次思考。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一、學生利用地形沙盒瞭解等高線抽象概念
圖一、學生利用地形沙盒瞭解等高線抽象概念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二、即時回饋系統與二次作答功能
圖二、即時回饋系統與二次作答功能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三、科技融入教學共備模式
圖三、科技融入教學共備模式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四、體育老師介紹悠遊記路跑課程
圖四、體育老師介紹悠遊記路跑課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五、美力踏查課程體驗後圖文說-PADLET討論平台
圖五、美力踏查課程體驗後圖文說-PADLET討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