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3 期

從頭到腳動起來~談幼兒園出汗性大肌肉運動


洪玉燕/臺北市新湖國小附設幼兒園前主任

瀏覽次數:15668

常有家長抱怨:「雙薪家庭父母工作忙碌,下班忙著接小孩、張羅晚餐、做家事就已累翻了,床邊故事常說到一半就睡著了,更遑論帶孩子做運動了,只能在假日盡力而為吧!」然而,諸多研究指出幼兒園是孩子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神經系統最發達身心成長最重要的時期。臺灣「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也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而且一週至少應累積150分鐘。但是,以目前雙薪父母的家庭結構及居住於擁擠的臺北都會區孩子,實在不容易達到這樣的運動量,所以幼兒園是否提供孩子足量的大肌肉活動就更顯重要。

多少的運動量才算足夠呢?遊戲場自由玩耍30分鐘還是持續跑跳30分鐘?歐美國家相關研究指出6歲前的孩子,每天應該要累積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過程中孩子會喘、會流汗、心跳加快,但不至於激烈到無法對話。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及公私立幼兒園評鑑也強調幼兒每日應有30分鐘出汗性大肌肉活動。但實際執行面,常聽現場老師報怨:面對每班30位幼兒,如何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運動且流汗?常會有排隊3分鐘運動1分鐘,乖乖排隊等待3分鐘再運動1分鐘…,過程中老師一直常規管理而孩子開始對此失去興趣,最後許多老師對此開始有心無力。

本校在108學年度課程發展會議中多位老師表達雖然對孩子而言運動的最大因素是~for fun,但運動不應只有玩和有趣而已,孩子2~6歲在幼兒園的4年裡該建構那些基本動作能力、若希望孩子在畢業前都學會跳繩,不同年齡層的課程目標是什麼?怎麼在30分鐘內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的運動、如何避免造成自己及幼兒的運動傷害…等,希望徵求專家意見,於是特聘請臺北市立大學體育系系主任王宗騰教授針對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之「身體動作」、「用具操作」二項進行系統性的課程規劃,經過一學年的課程研討與實作,明顯提升老師的體能教學素養及活動設計的能力,從老師安排每天安排的30分鐘出汗性大肌肉活動,看出每班體能課程質與量的提升,體能器材的使用更具創意,設計上更能依孩子的發展作通盤思考,也激勵老師對課程實驗的興趣,漸漸營造出愛運動的校園氛圍,特將幾個重要收穫與幼教夥伴分享。

一、 動作字母概念

任何學科都有基本的元素,例如學習英文需先學會26個英文字母,才會拼出蘋果~apple,而體育的基本元素是「動作」其面向包括穩定性、移動性及操作性動作等三類,活動設計前需先判別動作的難易度接著進行動作拆解,以運球上籃為例,其動作包含跑、跳、運、接、投等,先以不使用工具的運動(走、跑、跳、模仿、鍛鍊體力)再到使用工具的運動(球類、繩子、呼拉圈)說明如下:

1. 練習跑+跳:口訣:跑跑跑 踩 跳

2.練習投的動作:幼兒階段建議雙手投籃,從肚子往前往上投出去。

3.進行3個連續動作:帶球跑、跳、投球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二、動作技能由易到難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直線穿過高低箱
直線穿過高低箱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由低至高跨跳高低箱
由低至高跨跳高低箱

三、適當分組,循環活動不間斷

活動設計依動作難易分組,讓孩子自選組別,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挑戰性,適當的練習之後能力自然會提升。組數依人數彈性斟酌,以讓孩子多動、少等待為原則,提升幼兒活動量。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適當分組,增加活動機會
適當分組,增加活動機會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跨欄高度由低到高分組,孩子自由選組
跨欄高度由低到高分組,孩子自由選組

四、利用環式體能化整為零

依據動作字母概念,可將複雜的動作拆解成細小的基本動作,如跑、單腳跳、雙腳跳、跨跳、前併步、側併步等配合使用工具類型的運動(球類、繩子、呼拉圈)及可移動遊具(墊上、平衡木、跳箱)等器材的組合,遊戲建議安排7~8關,每關約4人,每關約3分鐘,如以下示範說明。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 動作字母概念」讓我們學會將複雜的動作拆解成數個基本動作、由易到難的課程設計讓能力漸漸堆疊,利用適當分組讓孩子有充分足夠的活動量及兼顧個別差異,善用環式體能落實每一個拆解的基本動作,藉由充滿變化的遊戲,讓孩子樂於嘗試與投入,讓運動不只是~for fun,而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運球上籃、跳繩、跳馬也不一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