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自主學習的 108 課綱時代,多元選修的開設蔚為風潮,各校積極推動由下而上的校本課程設計。三年前本校由藝能主軸的:「藝遊城中踏查趣」,與語文主軸的:「城中詩樂園跨科視覺力」教師社群結合,得到了教學實踐的實際能量,更讓位居城中的我們,架構了一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樑。北一女中從99 學年試辦特色課程,101 學年起,我第一次跨出舒適圈,和校內美術、音樂、體育、國文、英文、歷史、公民等科目教師共備,以「多元智能探索」為課程設計主軸,於高一選修開設一學年的《小綠綠歌舞週記》。這個選修課整個學年圍繞著「校歌」主題作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經由校歌的探索,引導同學進入學校歷史及社區文化的省思。從綠園的故事點滴、學校歷史的介紹到學校環境的認識,老師們用遊戲、踏查、文字創作、攝影和繪畫等形式讓同學探索並了解我們所在的綠園,也讓同學以各種藝術表達方式呈現所思所想;然後以舞蹈和音樂為成果發表的主要形式,讓同學分組編曲編舞,以實際的學習與合作展現校歌的新面貌。多元智能是一個方向,能將學習帶向更寬廣的範疇。一群老師以超過一年的構思與合作,通力合作完成《小綠綠歌舞週記》選修課程,這是一個藝術人文課程,是一個在地關懷的課程,也是一個科際合作教學的課程,我們樂見綠園有更多以「在地關懷」延伸而出的教學設計。
一、「城中符號」的跨科共備流程
本課程從發想到實踐的過程主要來自北一女中退休教師歐陽宜璋的整合,以及高中優質學校課程發展的協同夥伴給予指導協助,謹此致謝。
1. 討論的焦點:北一女學區鄰近臺北城的重心,若能及早規劃高一至高二的進階特色課程,可以形成校本的特色之一,因而構思組成臺北城備課社群,先從校內夥伴跨科合作,激盪彼此的教學經驗。
2. 各科特色結合:105學年度,國文科多元選修《城中詩樂園》的「讀」+地理科《臺北城創遊趣》的「覽」+音樂科《平板愛玩客》的「樂」,希望能夠「跨域」將彼此的專長結合,因而成立「樂讀臺北城」的教師跨科專業學習社群。
3. 同步成立「城中詩樂園跨科視覺力社群」:以高一特色課程的跨科協同教學,探討未來進階課程—臺北城跨科特色課程設計之可能。
105學年度下學期藉由特色課程《城中詩樂園》的設計,諮詢了師大附中顧蕙倩老師,並和筆者、地理科的張聖翎老師、國文科的曾百薇老師,初步進行尋詩、譜詩、演詩一體成形的跨科協同教學,而在學期已屆一半之際,更請附中的顧蕙倩老師分享她的《雙城奇謀》,以及聆聽附中的聲音施設計:「文學重力波」。共同合作的夥伴教師,理念逐漸聚焦,使活動進行得深入而有效能。
二、多元選修的課前暖身:跨科及跨校共備心得
由於國文科主題的《城中詩樂園》與地理科主題的《臺北城創遊趣》兩週聯合授課,為了城中實察的增能,因而參與了跨科地理社群:遊餘師社群「南機場走讀」研習。
1. 地圖之下的人文脈動,這個活動以中正區周邊的另一扇視窗:南機場歷史與都市發展展開觀察視野,邀請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透過南機場不同時空和類別的地圖,去進一步了解在地的史地,以及社會人文的變遷。
2. 講座之後實際參觀了南機場的食享工廠與書屋花甲的麵包分享實況,將各地新鮮的下架麵包重新處理,包裝分享給人們。這個機制也成了市大運選手剩食處理的參考模式。之後參觀了南機場的特殊建築群。這段食物銀行的設計,正好成為地區人文導覽的示範影片。
三、多元選修之跨科協同教學:創遊臺北詩樂園
創遊臺北詩樂園混合分組及實察錄影:106/3/27、4/24 創遊趣、去創遊 由《城中詩樂園》與地理科《臺北城創遊趣》兩個課程的同學打散重新分組,組合成「創遊臺北詩樂園」社群協作,分別進行校內分組討論與城中實察導覽兩項行程。
北一女中位居臺北「城中」,不但見證了學校所在地獨特的文廟、太學與日本時代第一高女的變遷,更可由此環繞四周,懷想清代「築城」和日本「拆城」的興替。學生由校園景觀到校外的定點探索,在移動中觀察與創新,進而運用文字音樂與圖象的符號溝通,進行詩樂的創作與議題的探討。因此醞釀研發出結合「五感」符號運用與詩樂循環傳播的系列課程。
四、申請108跨領域美感計畫:擔任「臺北城跨領域共創」社群召集人
學期初除舊成員外,積極號召教務主任(數學科)、總務主任(公民科)、英文科、歷史科及資訊科同仁加入,組成跨年級/學科,涵蓋國英數歷地公資音八科的教師社群,持續致力開發「城中學」教案及學習地圖,並經由每週二中午的共備,激盪出109年上路的高一多元選修《似「城」相「市」 ─踏查×讀劇,走進中華商場舊時光》課程大綱。藉由一群具有共同信念、願景或目標的教育夥伴,彼此專業對話,可減少教師間的孤立與隔閡,打破單打獨鬥的競合,以學生學習為本,達成促進教師不斷專業成長,見賢思齊,也應證新課綱強調「自動好」,即「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
五、還是會疲憊:全中教(註1 ) 注入一劑活水源泉
有句非洲諺語「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成立教師跨域共備社群,凝聚共好的氛圍,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學生。的確,單一專業已難因應環境變遷,「跨領域」可能會「樣樣通,樣樣鬆」,也絕不是「樣樣鬆,樣樣通」式的「跨領域」拼圖活動,應當從個人專業領域出發,將自己的基礎打好,先有學習體悟,並呈現學有專精的成果,才能進而出入各領域,具備整合能力,展現跨領域後的新格局。
社群目前遇到的困境,一為共同會議時間的挑戰,社群成員均在多頭馬車身兼多職情況下,很難每次共備皆出席。還好有Line群組跨越時空限制,及善用google雲端資料彙整。二為學校社群補助款一學期5000元,難支應更多外聘講師增能講座或其他開銷。感謝全中教為高中教師社群提供的支持計畫,每學期辦理素養課程設計的研習工作坊,以及學期中的增能工作坊,並提供 8-12 小時的核心輔導教師入校協助(每次 2-3 小時),以及多項經費挹注;雖然相見恨晚,但涓滴成流,聚沙成塔,以互惠與合作,帶來滋養與成長。
註1:係指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素養課程研發暨學校教師專業支持實施計畫,本計畫冀望經由輔導各校教師專業社群之建立,培養 12 年國教課綱素養課程教學專業人才,以提昇社群教師 108 課綱素養課程設計、評量與教學等專業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