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6 期

小館員帶你走讀城北廊帶:你從所未見的無圍牆博物館


黃啟清/臺北市立建成國中校長

瀏覽次數:4508

承載城市使命的教育家

改變臺北,從文化開始,將文化作為臺北的城市價值,形塑宜居永續的城市,重新展現歷史文化的節點,有了無圍牆博物館的誕生。在館校(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合作的基礎上,我們的學生化身為小館員與解說員,帶領市長走讀城北廊帶,訴說在地不為人知的故事。

建成的學校願景,就是打造一所「扎根在地、邁向國際的幸福學園」。面對市長,我們的孩子這麼介紹建成,「從空中鳥瞰臺北盆地,當代古蹟的鐘塔與建成校園的鐘樓,由南向北延伸,形成一條軸線,經過圓山飯店(前臺灣神社),直奔臺北建城時,最重要的靠山,七星山」。

原來,建成,本身是帶有使命的,是有城市發展高度的。教育不只是教育,我們可以站在教育改革的浪頭上,重新定義學校,不只能上學,更可以成為地方的驕傲。是的,建成就是這樣的一所學校,緊密地與社區結合,透過課程與教學,體現文化歷史的情感,成為地方的驕傲。

扎根在地的絲路旅行者

相信土地、相信城市,我們以「城市」為文本,「絲路」為路徑,「旅行」為工具,整個城市都是學生的教室,無圍牆博物館之城北廊帶,就是我們的操場。當代藝術館、中山藏藝所、台北光點、蔡瑞月舞蹈社、誠品生活、宮前町砌石大溝,就是我們的專科教室。地方耆老、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藝術家,都是我們的老師。

邁向國際的思路履行者

市長與來賓們走進剛落成的圖書館,學生豪邁地說「教室,不是我們的全世界,全世界,才是我們的教室」,走讀融入閱讀,把城市當作是一本書來閱讀。利用走讀的成果,成就圖書館的改建計畫,將課程轉變成工程,再利用工程的落成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相輔相成,兼具課程發展的新引擎、凝聚情感的新基地。館內的古董級圓盤機,是學校與傳統產業共同合作的驕傲,更是我們發展校本課程的意象圖騰。

接著,市長、副市長陸續脫了鞋,進入日治時期的綠建築,古蹟教室,一起向歷史致敬,一起向古蹟學習。學生介紹古蹟的建築師近藤十郎,極簡風格的紅磚設計,代表對教育的期待與想像:莫忘初衷、老實辦學。與灣生爺爺奶奶對話的情景,彷彿回到昔日的光景,「為了保護木質地板,都是跪著擦地,甚至舉辦擦地板比賽」。原來,歷史離我們很近,文化很容易被理解。

幸福學園的師路侶行者

走讀城市,就是從城市的一點一滴、生活體驗到閱讀文字,轉化成有條理有美感圖文紀錄的歷程。最後,這些圖文紀錄的創作,可以全校性的校內發表共享,更可以擴大為社區性或城市性的展覽共好。然而,這樣的共好共享,並非一蹴可及,換言之,小館員與解說員的培訓,是有著校本課程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七年級有全校實施的彈性校本課程「走讀建成生活圈」,八年級延續為「文化種籽在建成」,踏查社區,採訪店家,繪製地圖,為無圍牆博物館城北廊帶打下深厚的地基。接著,透過藝文領域老師協同駐校藝術家,共備與共學,轉化成紙雕創作,建構獨特藝術廊道。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成為學生創作的內容與題材,源源不斷。

課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特別是要離開教室的舒適圈,走向充滿不確定性的校外,老師剛開始是充滿不安與恐懼的,這時候,行政同仁的口頭鼓勵與實質支持,就成為這波改變的重要關鍵。陪伴,沒錯,真心陪伴,如同陪伴學生走過青春期的羞澀與叛逆,也陪伴老師走過課程創新的瓶頸,苦口婆心,實際參與。尤有甚者,身為首席教師的校長,用走讀的方式,進行公開授課,而且是八年級每個班都要走讀城北一趟。

改變,從建成開始

當市長對小館員的傑出表現,豎起大拇指,抓抓頭髮,並露出歡愉的笑容,學生的眼睛變得炯炯有神時,我們深刻知道,這就是幸福學校所散發出來的滋味。讓我們更加相信,改變臺北,從文化開始,改變文化,從教育開始,改變教育,從建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