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尋芳-蛙鳴引童、社區探索趣」教學方案榮獲109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銀質獎,我與幼兒園教師共同創作與實施教學,能帶領孩子一起探索與學習,是教學的最大樂趣,感謝得到教卓獎評審們的肯定,我們仍會再接再厲,為愛而教學,並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以下簡要說明本方案內容:
「萬里尋芳」教學方案緣起
孩子聽到校園內池塘裡青蛙的叫聲、尋找青蛙蹤跡,巧遇青蛙正在交配產卵。一條條的透明卵串引發孩子的疑問:「這真的會變成蝌蚪嗎?」飼養蝌蚪兩個多月,依原先計畫放養幼蛙回原棲地。孩子順著水流走出校門,追蹤水流的方向。一段與青蛙的情緣,意外開啟了孩子深度探索社區的旅程。
方案目標、課程願景與教學模式
方案目標是啓發孩子探索環境的興趣,親師生深度看見社區之美,實踐行動力積極關懷社區。課程發展的歷程,從98年的課程醞釀期、逐年放慢腳步,深耕主題課程,107年跳升至蛻變成長期,逐年建立在地課程。我們帶著孩子親近自然,啟發探索的潛能,關心周遭的生命,尊重它們的生存環境,走入社區,了解社區環境和生活的關係,建構出「探索自然、尊重生命、關懷社區」的課程願景。
課程設計是從孩子生活經驗出發,以學校作為基地,逐步延伸至社區,發展出「池塘裡的小生命」、「萬芳社區是高地」、「探遊140 高地公園」、「萬芳社區我的家」等系列探索課程,逐步深化主題的學習。教學模式則引導孩子透過「探索覺察、發現問題、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等四個學習迴旋圈,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建構知識!
方案成效
享受主動探索環境的樂趣
孩子從原先對自然環境的無意留心,轉變為願意主動探索,得到樂趣。平日孩子經過校園池塘,即使聽到蛙鳴聲,也未能深入觀察池塘裡的動靜。透過課程的參與,孩子開啟五官感受到池塘的生命力,更主動地去池塘看青蛙,探索關於池塘的秘密。
看見萬芳社區的美好
孩子聆聽校園裡的蟲鳴鳥叫,觀賞140 高地公園特有的原生植物,用攝影、寫生記錄萬芳社區的一景一物,引發愛護公園的行動,因此,拍攝宣傳片、辦攝影展、到圖書館展小書,看見社區的美好,逐漸喜歡自己的社區,讓更多人知道萬芳社區生活的美好。
培養孩子的六大核心素養
孩子運用圖像表達「池塘水從哪裡來?」的推測;孩子發現公園的環境問題,多次討論建立共識,用主動清掃、製作宣傳單、宣傳影片的方法、為了宣導與推廣社區之美,孩子透過不同媒材,創作宣傳小書、用影像記錄社區之美、製作140 高地公園的植物小書等過程,培養孩子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自主管理等六大核心素養。
教師改變角色並翻轉課程思維
老師訓練自己多去「看見孩子」,從孩子的視角去思考課程,不斷省思課堂中的對話。觀察孩子的反應,從孩子的問題出發,讓孩子透過協商、討論,學習釐清問題。在設計課程時,經營更多的共同經驗,重視孩子從實際體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歷程。提供更多觀察的機會,孩子的圖像表徵慢慢關注到細節、畫面人物、物件之間的關係,表現出有故事性的畫面
教學放慢腳步兼顧課程深廣度
主題的探究時間拉長,一個主題可能進行一個學期,提供孩子更多的共同經驗,讓每位孩子都在有經驗的情況下參與課程。放慢學習的步調,拉長學習的歷程,提供孩子更多的體驗,逐步達成學習的目標。老師嘗試擴展不同領域的課程,達到各領域均衡兼重的統整性課程,讓孩子的學習均衡涵蓋六大領域。
教學省思
我們藉由結合在地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特色,提供在地文化素材與多元豐富的學習場域,透過課程設計及提供各種體驗自然的探索與實作體驗,導引孩子自發性學習與探索。從探索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中,激發孩子表達自己的發現,舒發自己的情感,讓孩子在實作經驗中,對生活環境能仔細觀察、探究思考,保有好奇心與學習動機,實踐於生活中,並與家人或社區鄰居分享而得到樂趣與成就感,落實「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精神。教學過程中,我們看見孩子的轉變,並思索未來除了持續在地課程研發,更應該有系統地記錄萬芳社區探索課程,建構萬芳社區探索課程教學資料庫,提供給其他教師教學參考。此外,我們計畫更積極地和孩子參與社區活動,透過互動的過程,了解社區裡的人和生活,發掘更多的人文故事,感受社區的多元面貌及風情。希望讓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得到健康活力、創意童趣的啟發,並留下美好的學習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