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9 期

關於幼兒雙語教育,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李婕/臺北市幼兒園教師兼家長

瀏覽次數:6220

幼兒園,到底該學什麼?

一直以來,幼兒教育都是較被忽視的一門專業。人們對於幼兒園該學些什麼,大多都是學注音、學算術、學雙語…等的刻板印象。不少人對公幼的想法就是「吃吃喝喝、都在玩、什麼都沒教」,對於排滿各種才藝、英文、注音課程的私立幼兒園反倒趨之若鶩….若這些課程對於幼兒的發展真的如此有益,為何公立幼兒園不教呢? 您思考過這其中的原因嗎? 若家長對於幼兒園的期待僅限於國小先修班,所謂的「贏在起跑點」思維,成效究竟如何?

焦慮的父母世代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位父母衷心期盼的。資訊爆炸的時代,琳瑯滿目的各種才藝課程、潛能開發、雙語學習….看著其他人有上的課程,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會不會跟不上? 週遭的親戚朋友也總是拿著不知名的案例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誰誰誰上了XXX課現在都可以流利的講英文啦!你的孩子這樣跟的上嗎…..」於是報名了一堂又一堂的才藝課,心裡即使還是有些疑慮,想著孩子的快樂童年該怎麼辦呢?但生怕孩子輸在起跑點,還是咬著牙讓孩子上吧!這世代的父母,面臨著教養上極大的焦慮與壓力,過多的資訊導致家長無所適從,經濟上的負擔也不斷增加。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真的讓每個孩子都「贏在起跑點」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了解學齡前的幼兒是如何學習的。越小的孩子,越仰賴透過與真實物品的操作互動來學習,需要具體的經驗,而非看著課本書籍抽象的思考學習。舉例來說,孩子透過搭建積木,在嘗試、倒塌、再嘗試的過程中,逐漸學習到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這些知識若由成人直接教導,孩子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只有在了解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現今走在前端的幼兒園,早已脫離早期「上對下」直接填鴨式教導的教育方式,重視讓幼兒作為學習的主人,依照孩子自己的興趣,對某個主題進行研究與探索,老師則是營造吸引孩子學習的環境、當孩子遇到瓶頸時引導他自己找到解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習的經驗是很全面的,且因為充滿了學習動機,因此非常投入,學習的過程也樂在其中。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有學習熱忱的、會思考的、有專注力的、有挫折忍受力的。這些看不見的能力,卻是日後學習路上的關鍵能力!

提早進行雙語教學,對於語言學習的成效如何呢

設想,一個完全不懂英文的成人去到了國外,可能一年半載就能夠聽得懂,甚至能夠用英語溝通。原因為何?因為「環境」使然。身處在一個充滿英語的環境,必須嘗試使用英語進行互動與溝通,語言能力在這樣的情境內能夠迅速提升。可見,學習英文的關鍵點不在於幾歲開始學,而是在於環境。許多研究指出,幼兒的母語能力越佳,越能憑藉成熟的語言能力再類化去學習第二種語言,也就是中文能力好,學習英文也會更加順利。

在幼兒園裡,孩子在參與課程及同儕互動等過程中,大量的練習使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想法、經驗與感受,也透過繪本閱讀等方式來增加詞彙量,語言組織也將變得更有邏輯性。若在幼兒園中推動雙語,這些讓中文能力更加精熟的過程會被排擠,反而限制了中文的學習。試想若是我們這些成人也被規定必須用英文來表達,肯定也會覺得明明滿腹想法卻辭不達意,感到很辛苦吧!一個連事件都還無法清楚描述的幼兒,就急著學習第二種語言,恐怕最後只是顧此失彼,兩頭空呢!

那麼是否有公幼進行英語教學的例子呢? 臺北市立大學的教授曾受教育局委託,帶領著幾位公幼教師嘗試在幼兒園中進行英語融入課程。在推動之前,教師們參與工作坊進行推動前的專業增能,實際在現場實踐,再進行會議研討持續調整融入方式。在這需要留意的重點是,英語在此並不是一門專門獨立出的科目,而是融入在原本的幼兒園課程裡。例如在體能活動、轉銜時間等活動中英交雜的融入,像是帶入英語的手指謠、體能活動中帶入英語指令並以動作提示讓孩子了解該英語的意思。英語融入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訓練出流利的語言能力,而是讓他們對另一種語言、文化產生興趣,提升語感,並且愉快自然的學習。因此,英語是融入在幼兒園課程中,強調英語教學不可僭越幼兒教育的主體性。

雙語政策推動後產生的提醒

因少子化對於眾多私立幼兒園的衝擊,許多園所爭相端出更多看的見的「學習成效」期待吸引家長買單。看的見的成效從何而來?孩子會背幾個單字?孩子會流暢的進行英文朗讀?孩子能寫出多少英文字母….但在滿足於學習成果的同時,家長是否能看見,在這些成效的背後,孩子們需要花多少的時間、心力來進行練習?在呈現這些結果的過程中,是否也壓縮了孩子自由遊戲的時間、身體運動的時間、同儕互動的機會….商業目的逐漸取代教育目的,最終孩子將會淪為這市場競爭下的犧牲品。一生一次的重要童年,想想都覺得十分不捨啊!教育,是門專業,怎可以市場利益為導向呢?

再者,推動雙語前的準備足夠充分嗎?同時具有幼教專業及英語能力的教師足夠嗎?若是許多有著英語能力、卻完全不了解幼兒發展不知名的「老師」進入教室,您,真的放心嗎? 如前述公幼嘗試進行英語融入實驗教學前,是專業教師們進行了多少的事前增能及準備,才實際的嘗試推動且不斷修正,是個非常謹慎嚴謹的過程。還未充分了解師資、課程等準備情況前,一昧的想將孩子送往雙語幼兒園學習,孩子的未來可能令人堪憂!

「遊戲中學習」的意涵,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許多幼兒雙語課程,標榜「遊戲中學習」,透過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以較有趣的方法學習英文。但追根究底來看,這個學習的過程,仍是「上對下」的輸入式教學,在其中,孩子是沒有主動思考、表達想法的機會的。真正的「遊戲中學習」指的是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某項工作主動探索、思考、遇到問題嘗試解決,並從這個過程中進行學習。或是在與同學一起遊戲的過程中,練習溝通、協調,試著合作,習得社交能力。填鴨式輸入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但主動學習獲得的經驗,才是能夠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

請看見那些「看不見的能力」

教育,也需要超前部屬。現在替孩子進行的教育,都是為了20年後做準備。若是用以前學習的方法來教導現在的孩子,如何讓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在AI越來越發展蓬勃的時代,20年後英語還會是決勝的能力嗎?屆時搞不好即時翻譯的機器已非常普及,記憶、背誦能力直接會被電腦所取代,那我們真的還要賠上孩子的童年來學習這些技能嗎?

回應文章最初所言,公幼真的沒有在教嗎? 培養孩子建立自學的能力、讓孩子發展出自己獨立的看法與創意、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及解決問題能力、養成良好的情緒與社交能力….這些都應是幼教教師的專業能力,這些能力無法像背英文單字一樣量化的被看見,但恐怕才是未來的關鍵能力吧!

身兼幼教師與兩個學齡前幼兒的母親,每天我最想知道我的孩子今天在學校快樂嗎?人緣好嗎?能夠專注的投入在團體課程裡嗎?對事情是否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非總是尋找標準答案? 我家老大的幼兒園最近上的主題是「情緒」,老師帶著孩子們認識情緒,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與如何處理情緒…這樣的課程真是太棒了!時常看著實事新聞,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雖然在學業上非常突出,但卻因情緒失控犯下大錯,甚至走向絕路,實是令人不捨! 英語、才藝,不管幾歲都還能夠學;但情緒、社交能力、學習的專注力與思考力等人格養成,在幼兒園階段若沒有好好的建立,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挽回。作為幼教師兼家長,我同意英語是重要的能力,幼兒階段家長也可陪著小孩接觸生活中常見的英文,但我對於在幼兒園開放進行雙語教育充滿了疑慮。若在3C育兒、才藝導向如此氾濫的時代,培養自己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創造力與社交能力,在不久後的未來,可能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呢!學習與快樂並不一定是相牴觸的。每天看見兩個孩子掛著無憂無慮的笑容,我只想排除一切外界的雜音,捍衛他們僅有一次的快樂童年!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英語融入幼兒園課程實驗的專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