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課文短,孩子常常朗朗上口,卻僅止於「讀過」,是否能了解?需要透過很多方法來練習、討論與思考。
前一陣子,剛好上到二年級國語第六課「草叢裡的星星」,這是一篇說明他們去奶奶家找螢火蟲歷程的日記。課文扣除題目和日記型式,內文剛好分三段,趕在孩子們都還沒預習這一課課文之前,印下素顏版課文,並把課文依照三段內容剪開分成三張小紙條,準備和孩子們練習段落間關係的思考討論課。
上課鐘響後,什麼都沒說,先把課文最後一段文字發給了孩子,請他們兩兩一組先朗讀手上的小段落,小組朗讀完後再全班共同朗讀一次。
小孩們滿臉好奇「老師你要幹嘛?」
老師笑而不答,繼續發下第二張小紙和第三張,讓小孩們繼續小組念和全班共同朗讀。
「ㄟˊ?這像課文耶!」唸完後,提前看過這課課文的孩子說。
「恩!沒錯!」我接著發下了課文題目和日記格式的紙張,說「但是我把他剪開了,拼不回來,想請你們幫忙把課文拼回來。」
「這簡單!」有小孩滿臉自信。
「超級難好不好!」我說「課文一段會接著另一段,句子裡會有線索,但是要找線索耶!好難喔!」
「不難啦!」又有一個超級有自信的小孩回應。
「好喔!那請你們幫我拼出課文順序,不過我希望你們兩個人一組,一個人拼出順序後,必須說出自己的理由,從那些句子裡可以說明段落間的順序,另一個人可以提問,或說出自己的想法,再交換工作,換提問的小孩排順序,排順序的小孩提問,最後兩個人共同把課文順序拼出來。」把規則說明一遍,確認大家了解後就讓他們開始討論,我則一組一組觀察他們討論。
「你看,這裡說......,所以他們才會……,所以這張是第二段的啦!」「不是啦!你看,這裡不是寫……,這應該要放第二段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師我一組一組巡視的關係,小孩們出乎意外的專注在討論。
看全班討論的差不多,發下白紙,讓他們把他們課文段落順序寫下並貼在白紙上。全班將段落順序貼在白板後,我將他們的成果分成兩邊,請他們去觀察我為什麼分成兩部分。
等孩子們都看完回座,我開始提問「這兩邊差別在哪?」
「我知道!這邊段落順序一樣,但另外一邊不同。」有孩子發表。
「對耶!我也有觀察到!一邊的順序是、、△,另一邊順序是、△、。」另一個小孩再補充。(為方便孩子快速說明各段,我在每個段落上增加符號標示讓孩子辨認同學提的是哪個段落)
「為什麼會有不同?我好想知道喔,可以請這三組跟大部分組別不同的人上來說嗎?」我邀請其中一組小孩上台。
「我們會把放在△是因為這段裡提到”忽然,一顆星星躲到妹妹的頭上……”接下來才會有△裡作者說”我輕輕地說:哇!我看見了!......”」小孩說。
「可是我覺得應該是作者”輕輕”的說”哇!我看見了!”先發現欣賞後,才會”忽然,一顆星星躲到妹妹的頭上……妹妹為了「新朋友」,一動也不動,好得意呀!”」台下的一個孩子說。
「我也覺得應該"輕輕"的說,螢火蟲靠近,才會有螢火蟲跑到頭上耶!就像我們之前第四課裡乖乖的不要抓,最後一段才是有可能跑到”頭上”呀!」另一個孩子說。
「嗯!太棒了!!能跟前面的課文做連結思考!」我心裡想這堂課值得了!
經過一番討論,台上原本跟大家不同段落順序的孩子有兩組改變想法被說服,有一組仍然堅持想法,但,我覺得孩子們能思考,比標準答案更為重要!
剩下5分鐘,請孩子們再讀一讀第一段,請他們依照文句說明,把賞螢路線圖畫出,結束這節課。
很喜歡,這樣的討論!看到二年級的孩子,腦袋裡正衝撞出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