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緣起
凱尼斯‧威爾遜和班奈特‧戴維斯合著,蕭昭君譯的「全是贏家的學校:借鏡美國教改藍圖(Redesigning Education)」(1997),書中提出在中學實施發現計畫的目標是:增進教師的專業技能、建立一群核心中小學教師領導者、發展一種探索式的教學及評量方法和發展新的教學科技方法,包含多媒體及電腦網路。從發現計畫的經驗,Wilson認為學校並沒有變得不好,而是因為學校教育一直維持原狀,即使時代改變了,學校還是在做過去它們所習慣做的事。
陳清義、宋秋儀(2010)於「以教育重建系統比較美國與我國之國小教育改革」文中指出,想要改革成功,必須藉助重新規畫過程(redesign process)來達成,因為美國的教育界缺乏統整的願景和目標,雖然這些有效的個別改革計畫紛紛在學校出現,如「合作學習」、「全是贏家」(Success For All)、「閱讀復甦」等案例,不過仍缺乏一個整合的願景,教育界缺乏重新規畫過程。
並將Wilson提倡的教育重新規劃以圖示表示如下:
從重新規劃計畫圖示的第一個過程「研究」來看,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過程中,鼓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解決各種教育現場的問題,也有不少創新教學方案出爐,並且大量建置資訊設備,使教師教學多能利用資訊設備融入教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有不少的成果;從第二個「發展」過程看,當時仍缺乏研發有效的評量工具以檢定那一種教學方法有效,以便推廣;在第三個「行銷」過程,雖然辦理了行動研究發表會,但如前面所述,在未有工具檢核該方法確實有效之前,也失去行銷的意義;而第四個「重建」的過程,限於法規對學校教師編制的規定,即使是教育局也不可能自行調動教師改變學校編制,更是完全不可能執行。
為了實踐「全是贏家的學校」理念,在臺北市開始了這個重建計畫的第二到第四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