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3 期

在臺北實踐「全是贏家的學校」


陳清義/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瀏覽次數:6565

壹、緣起

凱尼斯‧威爾遜和班奈特‧戴維斯合著,蕭昭君譯的「全是贏家的學校:借鏡美國教改藍圖(Redesigning Education)」(1997),書中提出在中學實施發現計畫的目標是:增進教師的專業技能、建立一群核心中小學教師領導者、發展一種探索式的教學及評量方法和發展新的教學科技方法,包含多媒體及電腦網路。從發現計畫的經驗,Wilson認為學校並沒有變得不好,而是因為學校教育一直維持原狀,即使時代改變了,學校還是在做過去它們所習慣做的事。

陳清義、宋秋儀(2010)於「以教育重建系統比較美國與我國之國小教育改革」文中指出,想要改革成功,必須藉助重新規畫過程(redesign process)來達成,因為美國的教育界缺乏統整的願景和目標,雖然這些有效的個別改革計畫紛紛在學校出現,如「合作學習」、「全是贏家」(Success For All)、「閱讀復甦」等案例,不過仍缺乏一個整合的願景,教育界缺乏重新規畫過程。

並將Wilson提倡的教育重新規劃以圖示表示如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從重新規劃計畫圖示的第一個過程「研究」來看,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過程中,鼓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解決各種教育現場的問題,也有不少創新教學方案出爐,並且大量建置資訊設備,使教師教學多能利用資訊設備融入教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有不少的成果;從第二個「發展」過程看,當時仍缺乏研發有效的評量工具以檢定那一種教學方法有效,以便推廣;在第三個「行銷」過程,雖然辦理了行動研究發表會,但如前面所述,在未有工具檢核該方法確實有效之前,也失去行銷的意義;而第四個「重建」的過程,限於法規對學校教師編制的規定,即使是教育局也不可能自行調動教師改變學校編制,更是完全不可能執行。

為了實踐「全是贏家的學校」理念,在臺北市開始了這個重建計畫的第二到第四個過程。

貳、實踐第二個「發展」的過程

為了判定教學的成果,臺北市國民小學自2005年建立了國語文基本學力檢測工作組,2006年增設數學基本學力檢測工作組,2007年增設輔導組負責補救教學資源統整,並且在2009年開始英語學力檢測的工作,為了研究日益累積的資料,2014年再成立研究應用組及行政組。誠如重建計畫中提到需要電腦輔助教學,在2009年將輔導組改為學習諮詢組,並開始了數學診斷測驗的編製及補救教材的編製,為提供教師更好的即時檢測工具,2013年再開始國語診斷測驗編製,2018年開始英語診斷測驗編製(陳清義,2019)。在這個過程,經歷重建計畫四大品質的:擁有一群合作意願高昂的老師以及老師願意測試新構想,並且找出最有效果和效率的方法。這些合作意願高昂的老師組成的數學診斷測驗工作組「Math-Well數學好團隊」在2015年獲得教育部杏壇芬芳獎表揚(林裕勝、陳清義,2020),國語診斷測驗工作組「語愛同行」也在2020年獲得教育部杏壇芬芳獎表揚(嚴淑珠、陳清義,2020)。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參、實踐第三個「行銷」的過程

重建計畫的五大要項之一是「教師自發改革」,四大品質提到老師「除了服務也要實驗,擔任別人效法的楷模和範本」,臺北市的學習扶助工作組,在吉林國小的行政規劃組,期中與期末都辦理督導會議,行銷臺北市自行研發的工具,並辦理到校諮詢,介紹如何應用;在大理國小的教學輔導組,每年也辦理學習扶助的優良團隊、優秀教師和優良學生的選拔獎勵;臺北市在2017年設立「學生數學能力重建工作組」,招募優秀的學習扶助教師,實際應用教育部的科技化評量,為沒有通過評量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總共有八位不同學校擔任補救教學的老師,針對九位國小三、四年級在教育部科技化評量網站測驗未通過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自測驗沒有通過的能力指標當中,選取一個能力指標來進行補救教學。該能力指標進行補救教學之後,再用臺北市研發的數學診斷測驗,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會這一個指標,如此,每一段期間只進行一個指標補救教學。

在這兩年當中,共有九位學生參加這一個工作坊,於2018年和2019年分別參加臺北市國小基本學力檢測,九位學生當中有一位只在三年級時參加補救教學,四年級時未繼續參加本工作坊,有一位在科技化評量測驗上需要補救的有13個指標,但因在四年級加入工作坊較晚,只來得及補救教學3個指標,因此到五年級時的學力檢測無法達到基礎級以上。扣除這兩位學生後,相當於參加能力重建計畫的學生,百分之百都從「未達基礎級」提升達到「基礎級」甚至「中級」以上的水準,在學生數學能力重建計畫實施的結果,發現確實能幫助老師尋找適合的方式來重建學生的數學能力,也重建學生學習的信心。參加計畫的學生也如期的達成目標。為了實踐行銷的步驟,彙整教師的案例分析表在108學年度出版了《即刻救援 學習趣》(吳智亭主編,2020)。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肆、實踐第四個「重建」的過程

第四個「重建」的過程,是指必須使有效的成果擴散至其他學校並與學校以外的世界連繫。臺北市教育局基本學力檢測結果,每年都辦理結果說明會,十週年時更擴大辦理論壇,由曾燦金局長親自主持。而在教師編制上無法突破組織規程的限制以增加教師員額時,臺北市教育局安排在補救教學教師培訓課程中讓學生能力重建的教師分享經驗與團隊運作理念(陳清義、吳智亭,2020)。

除了研習的辦理,補救教學工作組共出版了數學診斷測驗1-12冊,國語診斷測驗1-6冊,英語診斷測驗3-4年級及學生數學能力重建1冊。教育局也在十二年國教工作組的推動工作中,安排輔導團至九大群組研習中,解說臺北市基本學力檢測的結果與學力提升策略,除了工作組每年出版的學力檢測報告書以外,學力檢測的數學學科小組也把歷年來學力檢測的「建構反應題」出版分享,國語文學科小組也出版「臺北市國小學生成語運用之探悉」,研究應用組也每年出版研究分析報告,運用研習的辦理和出版研究結果兩種型式來進行「重建」的過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曾燦金局長親自主持基本學力檢測辦理十週年論壇
曾燦金局長親自主持基本學力檢測辦理十週年論壇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曾燦金局長親自主持基本學力檢測辦理十週年論壇
曾燦金局長親自主持基本學力檢測辦理十週年論壇

伍、結語

從2004年至2020年,筆者在校長的生涯中,親自經歷了臺北市教育在實踐「全是贏家的學校」的完整建置過程。僅就筆者所參與的工作團隊圖示如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誠如全是贏家的學校這本書中所描述,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決定於老師的所作所為和思考。因此,必須給予教師「工具」,以助教師一臂之力。發展新的評量技巧,同時改善評量者的能力,最後落實到教室內—教室改革,是動態過程。接著推動的十二國民教育,要教育出未來的贏家,教師要成為贏家,憑藉的將是「團隊合作」,單打獨鬥的改革者,無法以一己之力駕馭所有資源以設計、執行和領導改革。臺北市國民小學花很長的一段時間建置了教育重建的組織、系統,將有足夠的量能邁向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改變,將每個學校建置成「全是贏家的學校」。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臺北市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工作─學習精進組工作會議
臺北市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工作─學習精進組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