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出生的海倫凱勒,年幼時失明與失聰,幼年期尚能運用簡單的手語與家庭成員溝通。隨著年歲的增長,簡單的交流已不能滿足她,脾氣因此變得暴躁。還好她遇到蘇利文老師,啟發她的學習,運用正確的方式,進步神速。某種程度來說,聽不懂中文的新住民子女,也猶如她的際遇般,亟待生命中出現曙光。
近年來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校園中新住民子女比例逐年攀升。這個學期,辛亥校園轉入生名單中來了一位特別的孩子,小樂(化名),從東南亞回臺就讀四年級。轉入生輔導座談當天,孩子們多半能表達簡單幾句自我介紹,跟大家分享對辛亥的第一印象,唯獨小樂,完全不會說中文的她,只能點點頭、微微笑來回應我們的問題。開學後一天天過去,導師及多位科任老師紛紛向輔導室表達小樂在課堂的學習狀況,語言隔閡,不懂中文,不僅無法參與課堂的學習,即使偶爾搭配英文翻譯,小樂也時常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因為這些字字句句,對於原本在東南亞生活只懂傳統母語的她,都成了無字天書,活生生成了教室裡的客人。下課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跟同儕互動溝通的她,也只能獨自一人在位置上靜靜做自己的事。
為了幫助小樂及早適應學校生活及課程銜接等問題,召集校內處室主任、導師、輔導老師、科任老師等共同召開個案會議,也積極向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申請「通譯人員到校服務」。由臺北市賽珍珠基金會安排經受訓有資格的通譯人員蒞校幫助小樂對於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或課本上有不理解的專有名詞、文句等進行翻譯解釋。此外,也同步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提出「跨國銜轉學生學習需求評估」,邀請教育局、專家學者等專業團隊及個案家長共同為小樂召開「跨國銜轉學生習得會議」,就小樂現階段的學習狀況分析及「華語補教教學」等議題進行討論。經專案申請通過核定後,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林文韵教授多次的指導與協助,順利為小樂規劃一系列的華語補教課程及師資的媒合,以課後抽離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的華語補救教學,時間為期長達一年之久。
現今小樂已升上五年級,經導師及授課老師的觀察,小樂越來越有自信,其華語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漸漸提升,慢慢聽得懂老師的上課內容,下課時間也能開心地和同學們溝通、玩耍、合作學習。雖然小樂還仍然無法完全理解課本中艱澀的語句,但跟剛入學那時的她相比,溝通及理解能力已有明顯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小樂也願意踏出舒適圈,每週三下午到校外參加由教育局與國立政治大學 USR 共好文山計畫團隊共同辦理之「跨國銜轉生文山區華語團體學習班」,藉由與他校擁有相同背景的同儕共同學習、互動,產生連結,提升自我認同,小樂變得更活潑,樂於開口分享自己的家鄉事,更覺得自己不是一人孤單在臺灣這塊土地學習。我們從小樂身上看見,成長,從一點一滴開始。
蘇利文老師的出現,帶給海倫凱勒翻轉一生命運的契機,連帶造就了第一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盲聾人士,並且一生周遊三十五個國家,影響千萬盲友。你我只要用對方法,仔細查找學生的需求,相信也可以成為那推動無限可能的蘇利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