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5 期

權園之子與海的邂逅


劉雨家

瀏覽次數:5939

「我愛大海,以一種詩情畫意的方式,愛著海帶給我的無限想像。看著海,我能找到冒險的勇氣,也能感受平靜。某天聽到老師說『海洋酸化』,我有點困惑,海不是鹹的嗎?難道現在變酸的了嗎?我才發現,我嚮往祂,但並不了解祂,只是在自己的精神力裡自導自演,這部分,還真是像極了愛情~」

學生的疑惑與好奇,一直是教師發展課程的靈感來源,上述懵懵懂懂的可愛文字,點醒我們「大海再偉大,也要有人懂。」的確,愛,除了滿腔情懷,也需要有正確且充足的知識做後盾。在經過無數次的跨領域社群共備後,民權國中終於淬鍊出《海派小孩—敬海、淨灘、靜思》這門校本課程,用「體驗、閱讀、向專家學習」三大模式,和同學好好談海。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何不轉身?」活動後共同反思交流
「何不轉身?」活動後共同反思交流

體驗—大自然的教育都是先有接觸,才有文本

海洋是實踐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的最佳場域,帶孩子親臨現場,學習自然就會觸發。海派課程裡安排了淨灘、海岸單車行、海科館宿營…多場戶外教學,在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的歷程中,加深情感連結、累積經驗知識。不能出去的時候,在教室也竭盡所能透過情境設計及活動安排模擬真實。

學生分享最深刻的活動是「何不轉身?」先合力完成教師自製的200公分台灣大拼圖(依行政區域分割為22塊),再挑戰全班一起站在拼圖上。可以想像過程中的滑稽,大家拼命擠,但23人已經是極限(1名學生代表一百萬人口)。從擁擠的密度體會到島上的空間及資源是有限的,反思侷限在陸域思維中的狹隘,再看見轉過身的海闊天空,明白「探索,才有新機會!」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學生於校園池塘測試自製海廢吸塵器
學生於校園池塘測試自製海廢吸塵器

閱讀—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已有一本書的不同

海洋是海島的重要資產,海洋環境、海洋生態、海洋產業、海洋文化、海洋藝文……海洋的學問,沒有極限,但透過閱讀,有助於我們建立系統性的知識。廖鴻基老師在2019年出版的《十六歲的海洋課》,就是為了「海洋教育讀本」而寫。在海派課程裡,師生共同咀嚼著書裡的字句,慢慢提升自己對海洋的認知,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從第一本書的視野,找到第二本書的方向,閱讀就這樣無止境地壯大我們的知識體系。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閱讀與討論」提供海派課程重要養分
「閱讀與討論」提供海派課程重要養分

2020年,海生館舉辦第一屆《奧秘海洋》徵文競賽,同學主動提筆書寫自己閱讀後的啟發送件,雖然沒有獲獎,但卻為學校引進《奧秘海洋》這份珍貴的資源。《奧秘海洋》是海生館與大眾分享科研資訊及海洋科普知識的季刊雜誌,有了海洋科學讀物的刺激,學生在科展表現上也愈見有想法。

向專家學習—侏儒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比兩人都遠

海派課程聚集了眾人的智慧,為孩子搭起「愛海、知海、親海」的鷹架。在教師團隊外,還有NGO及社會企業的力量參與其中,當學生與以守護海洋為業的職人對話時,眼睛都在發光。

一個學期的浸潤,激發水系公民DNA內的使命感,即使是微薄的國中生,也想要立刻為海洋盡力。學生從自備環保餐具買早餐、自備環保杯買飲料開始,減少不必要的塑膠用量;還有學生組成名為「一隻鯊魚」的倡議小隊,到街上宣講。在科展研究上亦是眾聲喧嘩,有學生以「塑膠微粒對魚類的影響」為題,有學生試著研發海廢吸塵器,還有一組學生研究如何有效分離紙容器內的紙與塑膠淋膜以提升回收效率並減緩海洋汙染。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學生大方分享課程所學與自身觀點
學生大方分享課程所學與自身觀點

珍古德博士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權園師生已經動起來了! 若再提到「海洋酸化」,學生會憂心忡忡的說「海洋作為碳庫,吸收大氣裡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入海水後,改變海洋原有的化學平衡,pH值降低、碳酸鈣飽和度(Ω)變低,連帶影響珊瑚造礁能力,對整體海洋生態造成巨大衝擊。」「就像小美人魚,每一次對王子的奉獻給予,都是用自己的痛苦與悲傷換來的,最後甚至賠上性命。每次看這個故事就會被王子的無知氣得半死,但原來『王子』就是我們自己。」所以,讀書吧!行動吧!願每個孩子與海洋的愛情,都有美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