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訂有《服務群科課綱》,其中明訂在校定必修中應開設至少兩學分以上的專題實作課程,規劃符合服務群科課程目標,並以務實致用為設計原則之課程。透過課程主導權轉移,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方式,讓學生主掌研究方向,學習「自己主動」發現問題、面對困難、尋求協助及解決問題,以下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實施與教學評量進行實務論述與分享。
教學目標
1.強化課程統整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實施教學時可採跨領域、跨科目的課程設計方式實施教學,藉由專題實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溯高中三年基礎概念、進階實務與職場實習等課程學習內容和所學技能,並將學習內容融會貫通,運用在專題實作中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狀況與問題。
2.培養團隊合作分工與協調能力
專題實作課程為協同課程,教學可採分組方式進行,由授課老師個別指導小組,並將學生依能力及特質進行異質性分組,若班級數多或有不同科別也可採混班分組,藉由同儕間的差異學習如何互補互助,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3.建立成果展示與表達應變能力
專題實作可依據學生能力與需求,並考量實作主題類型決定較適合的呈現方式,在教師指導下得採實際製作、DIY體驗、成品展示、提供服務、簡報或影片等多元展現,並輔以學生的報告與心得分享完成相關成果展示會。
教學實施
1.準備階段
主題發想中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思考,從食、衣、住、行、育、樂、職場…等去發現靈感或找到困擾想改變的事情,以5W1H六面向(What、When、Who、Why、Where、How)找出事情的原因、結果及人事時地物等相關訊息,進一步釐清主題。
主要希望學生透過討論建立小組共識,請每人盡可能舉出有興趣的內容或想解決的問題,並蒐集相關資訊,最後從中決定主題的大方向。此階段教師可協助引導資料收集的方向和帶領學生評估執行的可行性。例如:如何選用貼切的關鍵字搜尋資料、資料蒐集的平台和來源等等。
2.計畫階段
請學生以主題為核心一起動腦想出新點子或解決方式,並依序評估每種做法的可行性,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例如:組員間是否具備相關能力、相關經驗、所需資源、經費預算、團體製作可行性、資料蒐集與製作難度等評估方向,學生應能表達出選擇原因和考量因素,由小組綜合分析後選定最終主題。
主題與指導老師確認後,小組可開始擬定具體的工作方向與計畫期程,且應詳細列出每週明確的工作內容並進行工作分配。教師可協助指導訂定計畫內容,並衡量小組分工及時間表規劃的適切性,特別是分工時要注意組員間的異質性及組員各自的能力與特質是否符合分配的工作項目。
3.實作階段
實作前蒐集與判讀主題相關資料,列出所需器具、材料與預算後進行採購,並預先借用學校空間與設備。實作中每位同學應依分工做好事前準備及實作(例如:製作料理提供試吃、接洽職場進行訪談、設計題目發放問卷等)。實作後進行檢討回饋,詳細記錄下心得收穫、困難與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老師的建議,並明確列出下次實作的修正方案與進度,進行滾動式調整。
教師隨時評估實作進行的適切性,可適時給予建議並提供補充資料及指導操作(例如:提供口味調整建議、訓練接洽話術與禮儀、問卷題目設計的修正等),協助學生透過實作發揮創意或解決問題。
4.成果階段
除了期末的最終成果發表會外,於實作過程中也設計三次內部發表,第一次為主題與研究方向,第二次為實施計畫與內容,第三次為內部總發表(結合前兩次報告與實作最終成果),透過三次內部發表可重複訓練學生表達流暢性與克服上台緊張感,逐步修正後完成最終公開成果發表。
成果包含專題實作課程所有紀錄、照片、影音與相關資料,教師可給予潤飾與美化的建議,並讓學生討論最終成果之呈現方式(例如:調查主題適合使用簡報呈現、創意料理可採成品展示與試吃、汽車美容技巧錄製影片播放等等),並反覆訓練學生報告的口條與儀態以及回應問題的臨場反應,於最終成果發表時將完整豐富的成果分享給大家。
教學評量
採用多元評量方式,個人評量以組內日常表現評分,包含出席率、服從度、完成度、積極度及經費控管能力為向度考量,小組評量則以每次報告表現進行小組間互相評分,以完成度、解說能力、美觀度、時間掌握及儀態為向度考量,並要求學生進行同儕評分與自我評分,給予至少三項質性回饋,以呈現學生之多元能力表現。
對大部分身心障礙學生而言,高中職可能是他們就學的最後一個教育階段,希望能在出社會前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職業技能以及未來成人獨立生活的能力。透過專題實作與實習將協助學生將所學專業基礎之知識、技能及態度加以整合,並應用在日常生活實際問題解決上,以展現服務群課程學習成效。呼應課綱適性揚才的基本理念,讓學生擁有獨立展現成就的機會,建立自信與增加自我認同,以便未來能因應職場實務需求,進而使學生能擁有和一般成人一樣的生活品質並成為獨立生活及積極參與社會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