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潮流不斷推進下,國外有許多中小學讓學生攜帶自己的電子產品到學校上課,即所謂的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攜電子設備);而國內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學生皆有線上學習的經驗。為引導學生在浩瀚網路世界進行定向、定量的學習,因此本校試行讓學生攜帶自己的行動電子設備到校,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適性化的線上學習。下面將依據教學規劃、執行與調整進行分述。
一、教學規劃,排除one難:
論及3C,許多家長視其為洪水猛獸,教學規畫前最需排除的困難即在於如何改變家長的數位偏見,鼓勵家長透過教導孩子合宜的使用習慣代替消極的禁止,減少數位代溝同時亦能培養數位素養。因此,行政端與教學端取得共識後,便透過學校日的班親會,由校長親自說明BYOD方案的目的與實施細節,並回應家長的疑問,如:載具使用時間、攜帶與保管…等。
與家長取得共識後,接續進行:(一)提供方案說明書。(二)調查參與意願與載具調查。(三)測試教室網路與學生載具(連結網路、操作練習、帳密管理…等)。在行政、導師合作下,確認硬體設備正常運作後,便由本校兩位導師設計跨領域教學進行BYOD方案。
二、教學執行,載具入班:
攜帶家中載具到校學習,對學生與教師皆是全新的體驗。下列就步驟規劃、載具運用進行說明。
(一)步驟規劃:
為使教學順暢,教師規範載具入班的步驟:載具放置充電車、同步取用、確認網路連線、未使用時將面板轉向教師…。「江湖再走,默契要有」,這是教師與學生間建立的默契口號,透過教學活動設計,使學生具備參與動機而多能遵循課堂規範,甚少出現不當使用載具的情形。
(二)載具運用:
以本班骨牌教學融入校本課程為例,教師於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載具參與校園導覽、拍攝校園進行創意發想、線上共創心智圖、即時問答與線上作業、上傳骨牌成品;課前與課後亦使用平台(如:CLASSROOM、學習吧、均一…等),派發適性化課程與作業,鼓勵學生紀錄返家後使用載具的項目與時間。透過合宜的引導,改變學生使用載具的習慣,建立學生合宜使用載具的態度與網路禮儀。
三、教學調整,學習延展:
BYOD藉由學生使用自己所熟悉的載具,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後複習的學習延伸。在教學現場,面對學生各類差異:學習表現、載具型態、3C操作…等,教師於課程結束後,針對學生表現與回饋進行動態調整,如:簡化平台窗口、預告載具使用流程、增加/減少線上任務派發、提供任務完成後自主操作時間、安排載具小組長協助同儕、載具故障排除步驟…等,透過教學、評量、調整、再教學…之循環,滾動式調整出更合適本班師生的BYOD課程。
然而,BYOD方案執行時,教師在課前需花時間熟悉多種線上平台或APP、設計載具融入的學習活動,課中需花時間規範與處理學生使用載具的秩序與默契、處理軟硬體突發狀況,課後需花時間檢討並調整教學、追蹤學生返家使用載具的情形、與家長更新學習狀態…等,整體而言對授課教師實為挑戰。
面對處於網路原生代的學生,教師與家長皆期盼網路帶來的應是浩瀚無垠的學習而非永無止盡的網路成癮。
即使執行方案時,行政與教學端的負荷增加,但BYOD具備學習延伸、適性教學(加速/加強)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重新定義載具為輔助學習的利器,進而邁向
Be safe(安全上網最安心)、 Yen(啟動學習渴望)、 Opportunity(拓展學習機會)、 Drilling(做中學) 之學習旅途,十分值得教師與家長共同攜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