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發會在2018年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希望透過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達到「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的目標。柯文哲在2022年1月曾宣布,2026年台北市所有公立國中小學、完全中學210校,將全轉型為雙語課程學校。打造校園成為英語學習環境,期望透過生活化的情境脈絡、遊戲化的任務活動,讓孩子自然而然,習得雙語能力與學科知能,提供學生自然的環境下使用英語,達到適性教學之目的,讓孩子逐步與世界接軌,成為具有移動力的未來公民。
在校園內最能直接提升孩子的英文學習能力,除了英文課外,另一個就是雙語課程。現今的國際化社會,跨國語言溝通能力相當重要,想將語言學好,只藉由一週三節課,把語言當成一門學科來學習是不夠的,CLIL 的語言學習,強調以學科內容與語言的整合學習,由學科老師以第二語言進行學科教學,以目標語言來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生活中現學現用,透過天天的接觸,時常的使用,提昇學習成效。
學校老師除了要精進本身學科的專業知識,更需要以生活化的情境來帶領同學用英文學習,擴增學生於學習環境使用英語之機會,營造一個英文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用英文去表達與討論。以108課綱的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強調學生學習不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重視學習與生活之結合,不只是在英文課學習,而在藝術、體育與資訊等科目也都是雙語教育的範疇。
本校雙語學習希望學生不只於英語課程中學習英語,期望運用英語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通過英語去探索世界協助學生建立運用英語文學習及獲得領域知識、 能力與態度之習慣,強化學生英語文聽與說能力,提高學生英語力及移動力。
許多教學現場教師心中常有個疑問,雙語教學的老師英文能力「要很好」嗎?不可否認,英文能力好,確實在雙語教學加分不少,然而語言的學習需長時間培養,並非一蹴可幾。雙語教學是透過中文和英文教導學科內容,教師如何將學科內容轉換成雙語教學活動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然CLIL教學首重溝通,在學科學習時,以真實的情境達到有效溝通,透過師生間的互動、討論、合作等學習活動,給學生使用英語的動機及機會。教師適切規劃學科學習相關的語言任務,提供學生完成任務所需的詞彙及句型,引導學生使用語言達成任務,讓學生在過程中現學現用,透過使用語言除了學習學科知能,同時也能增進使用語言的能力。
國內資訊科技領域雙語教案可參考資料相當少,僅有零星幾件,令我在設計資訊雙語教案受挫不少,感謝雙語增能班教師適時給予指導,我運用課堂所學內容,參酌美國、歐洲的英文教案,融入本身的課程設計,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以生活化、遊戲化的任務活動,讓孩子自然情境下,學會雙語能力與學科知能,半年過去,總算順利完成第一個雙語教案「生活中的演算法」。兩位指導教授撥空到校指導,協助我的教案設計與公開觀課,修正我教學上的問題,完成我第一學期雙語教學的初次試教,議課時兩位老師對於我願意嘗試使用另一種語言融入自己的教學、突破原有教學方法,給我正面評價並給我肯定,讓我更具信心從事雙語教學。我的教學使用互動軟體,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興趣、需要,在適當時機師生互動問與答,以提昇學習效果。此時我將課室英語簡短易懂出現頻率較高的句子做歸納整理做安排,穿插在適當的時機,營造我教學的英文情境,利用肢體語言或圖片輔助,協助學生理解英文,建立自己的教學模式。然而第二次的觀課,遇到疫情正值高峰,只能改為線上方式進行,原本的課堂互動,機會變少,老師在線上指定同學回答問題,由於看不到學生,英語使用時機變少,議課時,教授及觀課教師建議我可以讓未被點到的同學,能在訊息欄回答,增加大家的參與。兩次教案設計與觀課指導後,小幅度的修正,接著進行兩次全市公開觀課,此刻我小心仔細避免當初犯的小錯誤,總算順利完成兩次全市公開觀課,課後自覺雙語教學順暢了,學生的成效顯著進步。
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問題,同樣的建成國中也面臨新生人數遞減的狀況,再不積極轉型,恐得面對減班的壓力。111學年將邁入雙語前導學校階段,期望在我踏出第一步的行動後,能喚起老師的共鳴,並帶動其他老師也加入共同參與,唯有積極準備面對轉型成為雙語學校,吸引足夠學生前來就讀,才能真正避免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