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2 期

國際教育2.0 SIEP雙語課程之設計


臺北市立三民國中教務主任徐雅鐘

瀏覽次數:4743

教育部2020年發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中小學學校本位國際教育(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SIEP)計畫內容也隨之調整,其中課程發展與教學部分除了國定課程外,也新增了雙語課程(Bilingual Curriculum簡稱BC),以因應2030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政策目標—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

筆者現任職北市雙語課程學校,也承接教育部臺北市國際教育任務學校之計畫初審相關業務,同時接受教育部第一屆在職教師雙語學分班培訓,取得雙語次專長證書,亦擔任教育部國際教育2.0雙語課程共通課程及分流課程之人才庫講師。針對國際教育雙語課程設計,由於常常接獲學校教師反應不知如何著手進行國際教育雙語課程,尤其對於從未推動國際教育,或尚未實施雙語課程之學校,更是摸不著頭緒進行,因此本文綜整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相關資訊,希冀能提供學校未來課程設計之方向參考:

(一)先認識臺灣雙語課程4C2++課程規劃架構

設計一門國際教育雙語課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雙語課程如何設計,目前臺灣雙語課程採用108新課綱之素養導向教學四大的原則概念,並以歐洲雙語教學模式中的4C(Content,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架構為基礎,再加上跨語言溝通策略(Translaguaging)與任務/實作鷹架(task/scaffolding)兩大項教學策略,整合成為4C 2++的全球在地化臺灣雙語教育模式(鄒文莉,2021)。亦即,一門完整的雙語課程須包含4C2++原則:Cognition (認知能力)及Content(學科內容)對應到108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原則;Culture/Learning Transfer(學習遷移/情境脈絡)對應「情境脈絡化的學習」;Communication(溝通)對應「學習方法及策略」原則,另外需結合跨語言溝通策略(Translaguaging)及學習任務與鷹架(task/scaffolding)的教學策略,教師並可視學生語言程度、教學現場需要及教學目標,決定語言及學科教學所佔的比例,以及中文及英語的使用比例。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圖1:臺灣灣語教育4C2++課程規劃架構 (資料來源:國教署國際教育雙語課程講師培訓-公版簡報內容)

(二) 選擇欲推行的國際教育課程概念

可參考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或參採國際教育課程關鍵概念,選擇學校欲推行的國際教育議題。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於國際教育課程推動有其重要性,透過概念引導使欲學習的知識可以跨域統整方式聚焦及深化,並轉而學習遷移至實際國際議題學習、行動或交流的展現。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圖2:國際教育課程關鍵概念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

(三)建立學校的國際教育雙語課程架構

學校可以中長程方向來遠規劃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整體架構,推動之始可先從單一年級實施,規劃一整學年的國際教育雙語課程,再逐年擴散至縱向跨年級貫穿脈絡課程,建構出屬於學校完整的橫向及縱向的課程架構。單一年級的課程架構可以是跨領域統整,至少須跨足英語文領域及國際教育課程的相關領域;若僅是英語文單一領域實施國際教育課程,須注意務必扣緊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以避免不小心淪為英語文教學課程,而漏未具備國際教育元素。下圖3及圖4所示分別以三民國中為例的國際教育課程單一個課程架構圖及整體架構圖。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圖3:以臺北市三民國中為例:國際教育雙語課程單一年級課程架構圖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圖4:以臺北市三民國中為例: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總體架構圖

(四)選用中小學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並轉化為學習目標

依據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界定「彰顯國家價值、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強化國際移動力及善盡全球公民責任」四大意涵為核心素養面向,並據此編定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其中「彰顯國家價值」列為必選面向。設計課程時,配合學校推動國際議教育課程或交流等主題,轉化對應之議題實質內涵為學習目標,作為評量與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依據。

例如,設計臺灣生態保育主題之雙語課程時,先依據新課綱中自然領域及英語領域的學習表現(步驟1),並選用國際教育實質內涵中「彰顯國家價值」之「國J3 展現認同我國國家價值的行動」(步驟2),結合領域及語言雙重學習內容(步驟3),據此發展出學習目標「能認識臺灣生態保育基本概念,進而認同臺灣動物瀕臨滅種動物之保育價值。」(步驟4)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圖5:國際教育雙語課程學習目標轉化歷程

(五) 實施教學活動與評量

教學活動設計包含單元名稱、設計理念、單元教學節次、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相關領域學習表現、國際教育雙語學習內容、單元學習目標、國際教育雙語學習任務及國際教育雙語學習評量。

「領域學習表現」必包含國際教育元素的領域學習內容、英語文領域學習表現及語言學習內容的學習表現。

「國際教育雙語學習內容」須包含領域學習內容(Content)及語言學習內容(Language of Learning),語言學習內容包含目標字詞(Target words)及目標字詞(Target sentences),並提供語言學習鷹架。

「學習任務」可應用4C 2++於教學活動設計內,除了學科內容學習(Content)外,善用多模態(multimodality)之視覺化資訊圖表等媒材,並結合語言互動溝通(Communication)。另認知能力(Cognition)部分可參考布魯姆的認知領域目標分類 (Bloom’s Taxonomy),檢視對應每一個教學步驟是否能提升至更高層次的認知層面。

「評量」部分須包含如何評量學生所建立之國際教育素養、語言及領域學習表現等,採用多元適性評量方式,並透過評量規準(rubrics)的設計,依據不同面向一一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

(六)結語

推動國際教育結合雙語課程具有加乘之效果,相信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推動必能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也逐漸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雖然課程設計過程不易,期能藉由此文簡要的指引方向,協助現場教師開啟課程設計的起步,逐年推動擴散,漸能落實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

附錄:國際教育雙語課程設計可參考的網路資源:

1.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https://ietw2.edu.tw

2.雙語課程工具包檢索平台https://ietw2.edu.tw/ietw2/include/index.php?Page=4-2

3.SIEP課程發展與實作手冊https://ietw2.edu.tw/ietw2/include/index.php?Page=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