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與人的連結很深,三年前境外遙遠的一個城市新冠病毒的疫情沒處理好,蔓延全球重創人類社會。幾個月前,歐洲俄國烏克蘭兩個大國起了戰事,千里之遙的我們,經濟物資都受到嚴重的衝擊。更不用說人類社會近代急速的科技進步、人口的成長,所累積的環境汙染問題,大洋上的垃圾海、生活中的塑膠微粒入侵、土地的鹽鹼化……,腐蝕著我們可生存的空間,而雨林的消失加上工農業的高碳排問題,形成溫室效應引發氣候極端化,乾旱洪水無情的災害越演越烈。要如何解決或是至少緩解,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還有多少機會?誰能力挽狂瀾?
可惜的是從歷史經驗顯示,只把希望寄託給各國政府是行不通的。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限制京都協議書,為了保持國家在彼此間的競爭優勢,為了政治利益許多國家不願簽署,像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美國都拒絕了,誰都不願先退讓。但光是靠鼓吹公民自制,也不足以形成有系統的力量,根本無法執行這些想法。就像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好了沒有系統去處理這些資源,那有什麼用?
但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17項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帶動了全球省思。
在教育現場就可以清楚的感受改變,SDGs意識形態的建構的,不僅是SDGs的素材融入課程,增加了教學的豐富性。現在以SDGs永續目標為核心概念建構的課程,觸及了學習發展的主體。像許多教育合作專案如美國彭博基金會推動的全球網路教育計畫(global scholars) 每年有不同的主題供全世界夥伴城市的學生研討學習。像110學年度主題是「糧食、城市與我們的未來」、109學年度主題是「永續生活」、108學年度主題是「大自然與我們的城市」107學年度主題是「水世界」這些與SDGs的指標2消除飢餓6淨水與衛生11永續城市14海洋生態15陸地生態17全球夥伴都是高度相關。另外,個人認為永續發展目標有環境、人權、合適的制度等,而這些目標是否能達成,其隱含的概念是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如前所說,現在的人與人的連結很深,聯合國談的永續發展目標,是全球性的整體目標,只有將社會責任概念建構與實踐,驅使許許多多的人與組織的投入,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實踐。
社會責任意識的建立,在政府引進許多法規系統的支持後,這些年蔚然成風,從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到最近越來越普及的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回頭看看教育現場,SDGs成為課程新寵的現在,在這樣的趨勢發展下,社會責任意識或許是學校思考發展新趨勢與課程的另一個思考。
趨勢正在教育現場生根,像筆者服務的北市民族實驗中學(簡稱民族實中),在去年剛剛與附近的台灣科技大學簽訂了一項綠色科技教師培訓的合作計畫,用遠低於該校推廣教育或協助企業教育研發企畫的行情,提供給一所資源相對及匱乏的公立國中一個教育專案。這與過往大學生進入學校進行服務學習有根本上的不同,就是這是由大學的行政端與教授服務為主的合作,並不是以大學學生設計的社會責任學習課程,而是大學與教授本身的社會責任實踐,也就是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無獨有偶,目前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沈主任,談到民族實中正在發展SDGs課程缺乏專業師資,他也立刻表示有興趣協助,提供課程、場地、師資等等都好,並表示目前已經與幾所著名高中合作,正愁如何再向下扎根,因此一拍即合。筆者覺得這與教育部積極推動USR並在相關措施上如評鑑、升等多有著墨有關,將社會責任成為必要,而不是選項。
另外,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在基層教育的實踐原本就有不少,像挹注學校校隊、補助清寒學生等等,但現在有更多的企業提供,永續發展、循環經濟及SDGs目標相關的課程專案的經費挹注,國際組織博彭基金會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國內以聯發科教育基金會為例,發展主軸以「科技人才扎根」為基礎,藉由「以城市為單位」、 「以學校為單位」、 「以人才為單位」三個策略層次,在創客教育生態系、校園科普教育、知識實踐平台三個面向,協助科普教育發展。
依據維基百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解釋中,提到聯合國發展企業的全球盟約,以《世界人權宣言》、《關於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宣言》以及環境和發展有關的《里約原則》提出十項原則,其中原則七:企業應支持預防性方法以應對環境挑戰;原則八:採取主動推行更多的環保責任;以及原則九:鼓勵開發與散播環境友善技術。(註一)這些原則也因為受到重視,許多國家都開始設定許多相對應的規則,許多國際級的大企業也樂於或迫於此,發展出許多專案,而原則七、八、九的對應策略中,教育確實是一個公認且相對容易執行的優質選項。換言之,現在的學校發展也應該把握這個趨勢,主動向企業提出相對應的教育資源的需求,引導CSR的資源更積極的投入基層教育的現場。
另一方面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新課綱素養導向學習與生活經驗結合的取向,如能掌握社會從SDGs、CSR、USR這些責任意識的建構的發展趨勢,跨出教室與產業、學術、社區對話、互動、合作甚至共生,相信將更容易而且頻繁,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倡或許也正是學校發展建構學生素養力必要的思維基石。
未來CSR到USR觀念與執行層面建構的更成熟,中小學的社會責任SSR(School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觀念與執行的建構,將成為新的教育發展議題。當然現在中小學就有學生有服務學習的機制安排,及校園一些規定的公眾任務,如防災、選舉投票場所.....,提供一般學習課程外的社會責任,但多是消極的。當回應不足以回應社會新期待時,預計政府的政策法規也將一步一步地帶動這個趨勢,像是臺北市因應校舍老舊大力推動的EOD(Educ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就強烈要求未來學校發展,校方要再思維如何在社會中扮演的更積極角色,以滿足更多社會的需求,這就是一種SSR的概念具體化的實現,配合這種需求法規面勢必也會逐步建置。但這種學校的社會責任觀發展,會僅止於硬體規劃的社會責任嗎?SSR(School Social Responsibility)未來的概念建構,如果以目前USR的發展來看,未來學校行政、教師、學生都會被期待以能更積極的回應社會責任,而不是被動的配合!也預期在未來制度上,在學校的評鑑或獎勵中將會回應這樣的的期待,學校應該早為因應。筆者所任職的學校以培養國際綠公民為目標,配合公民角色的學習,課程本身就含公民參與提案(如:公館圓環行人安全優化的提案)、參與社區的營造(如:城南走讀課程),以及地區的都市設計(如:霧里薛水圳開蓋與校園生態整體營造)……..等 ,學校也將於明年加入市府EOD案,讓校園能滿足社區未來更多的需求。
綜上,從社會責任意識談學校發展的議題,不僅是未來的議題,而是正在發生逐步成形的新觀點,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我們也應該負起教育責任,讓這個趨勢又快又穩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註一:維基百科/企業社會責任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C%81%E6%A5%AD%E7%A4%BE%E6%9C%83%E8%B2%AC%E4%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