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5 期

老樹萌新枝~踏出雙語第一步


卓家夙/臺北市教育局雙語推動辦公室課程督學、臺北市國小自然科輔導團輔導員

瀏覽次數:334

臺北市於106學年度開始推動雙語教育政策,五年後的今天,由先行的2校,擴展為111學年度的78校。在社會的期待和家長的支持下,蔚為風潮,雙語教育衝擊學校,過去穩定的教學模式發生質變。

身為一位還不能在幾年內退休的老師,面對排山倒海而來轉型雙語教育的壓力,心中也曾偷偷羨慕著別人能用流利的英語對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裝備自己,讓自己也有教授雙語課堂的能力。

一、釐清現狀、尋求可能的協助

回想自己從小到大,至少也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在學英語。我能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勝出成為老師,理論上英語程度也應該是常態曲線的前半段了。面對雙語教學,我至少不是從零開始。

有了基本的信心再來檢視還缺了什麼。過去對英語的接觸,主要以看原文書為主,閱讀的能力會比聽力好很多;另外,過去學英文的內容是用來考試,而不是生活溝通用語,更非上課教學使用;再者,從看得懂、聽得懂,到可以流利的說出來,有很大的難度落差。

因此,我知道我需要的不是再重拾過去的英文課本或原文書,而是針對自己雙語教學用語和教法來做增能。

當時恰巧錄取了雙語教學學分班,每週三下午針對雙語教學的理論和實務研修,不只有教法、理論的學習,更有實地試教的操練。

二、不斷嘗試與重塑的歷程

臺北市的雙語教學政策主要採「語言與學科內容統整教學」模式,簡稱CLIL (Content and Lane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兼重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目標,強調雙重知能發展,課堂中以英語與作為學習的工具,教師在課程中依孩子學習狀況,調整中、英語的比例,以增加孩子大量聽、說的機會。

紙上談兵容易,教學現場則不然。以自然科為例,雙語自然課堂會面臨下面幾項困難:學科專有名詞超過孩子現階段的英語程度;孩子需要透過大量的對話來進行探究歷程;孩子在英語和學科能力都呈現落差。

因此身為雙語自然老師,除了需要英文老師協助確認孩子在英語的學習現況外,更需要透過多模態教學策略來幫助孩子「看得見」抽象的概念。

開始的第一步,我找了一個較熟悉、上手的教案,透過翻譯軟體將關鍵問句翻譯成英文,再努力的把這些英語句子背熟,並用ppt呈現。在這堂課中我很努力的把課前準備好的英語關鍵問句唸出來,雖然看起來老師很厲害地在用流利的英語上自然課,但孩子一臉愕然、滿頭問號。孩子對於學科內容到底吸收了多少?連我自己都很懷疑,更別說整堂課都沒有探究的痕跡、素養的影子。

在求助於英文老師之後,提供我許多簡單、有效的課室用語,並將每個句子簡化後加上圖片輔助。

在第二堂雙語課中,我依舊把事先準備好的關鍵問句念出來,但孩子能在圖片的輔助下「半猜半聽」懂得我在說什麼。而簡單、有效的課室用語,就如同魔法一般制約著孩子們。

接著我想改善孩子在雙語課堂中不太積極對話討論的問題,畢竟雙語課對孩子而言也是「旣興奮又害怕」的挑戰。除了鼓勵孩子可以用中文發表之外,能不能提供孩子一些對話的輔助呢?在英文老師的建議下,我們擬定孩子在課堂中用來對話的簡單句型,例如用I think…, because…來進行預測;用I agree /disagree with you, because...來訓練孩子批判思考等。

下一堂雙語課,在探究句型的輔助下,孩子不只能嘗試用英文發表,更因著使用這樣的句型,讓我能更落實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萌芽成長的喜悅

在幾堂雙語課之後,我逐漸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也更有勇氣逐步加入更多學科用語。而為了讓孩子能順利跨越英語的障礙,我大量的使用了肢體動作、影片、實物展示、圖片等多模態策略來輔助教學,相較於中文自然課,雖然教學進度較慢一些,但卻更觀照了不同學習風格需求的孩子,也讓更多孩子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建立起信心。

回顧這一年多的痕跡,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學習發展的過程,豐盈喜悅。藉著教師共備社群,自然老師幫忙釐清關鍵問句、思考多模態策略;英文老師及外師幫助確認英語的正確性、簡化用語,並提供直接、有效的班級經營用語。團隊堅實的後盾支持讓我每一步都走得勇敢、穩健且踏實!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