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政策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英語教授或當上跨國金融公司的高階主管,而是讓英語成為生活中的使用語言。”— 陳超明教授
在台灣,英語學習從未喪失過熱度,其價值和重要性從早年英語補習班街頭隨處林立,到現今線上學習資源豐沛創新,收費高昂的美語幼稚園家長仍趨至若騖等等現象可見一斑。然而,英語學習成果的雙峰化,以及無法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應用,也一直是台灣學習英語最大的障礙與瓶頸。如果把學英文比喻成學開車,背了許多口訣和應試技巧,通過考試也拿到駕照,但卻無法真正上路,過了十年,仍然沒有足夠的實際練習,握住方向盤仍手心冒汗,無法掌握真正開車的要領,也體會不到駕駛的樂趣及便利,那麼學習就喪失了真正的意義與目的。
2018年國發會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22年更名為「2030雙語政策」,希望全面啟動教育體系中的雙語活化、以培養臺灣走向世界的雙語人才,而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創新學習模式皆是其中重要推行策略。在筆者所主要服務的公立小學現場,各校也紛紛投入人力與資源,發展相關雙語教學課程與活動,再加上108課綱的實施,給予學校自主彈性空間,鼓勵創新與翻轉,賦予雙語教學發展更多利基。在今年(2022)已有949所公立國中小,進行部分領域雙語教學,數量已接近全國國中小校數1/3。在現行的雙語教學樣態中,以英語和領域教師共備,並融入議題或領域實施為最常見之模式,在不干擾領域學習的前提下,師生皆提高英語的使用比例,增加英語環境的浸潤時數。更重要的是,英語不再僅僅是一門須測驗的學科,而是真正可以使用的工具:在健康課裡,我們用英語來認識情緒;在音樂課裡,我們用英語念出節拍;在美勞課裡,我們用英語塗抹色彩,這些課堂風景,都增加了孩子使用英語溝通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養成孩子在人生啟蒙階段,將英語真正落實在生活中的正確學習態度,不怕開口,不怕犯錯,具求知慾,培養學習英語的動機與能力,因為真正的學習沒有年限,對英語積極的學習態度及興趣,相較於單字背誦及句型練習,雖然很難具體測量,卻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的巨大能量。而這樣的核心素養,正是在百花齊放的雙語課堂之中,透過教師的合作引領,點滴為孩子累積出的隱性價值。
國小階段是孩子在正規教育體制中年限最長的學習階段,也是孩子好奇心啟蒙,可塑性和創意最源源不絕之階段;而公立學校是國家最仰賴,也最應挹注投資之教育環境,因為教育不分貴賤,所有孩子都應在公立學校中得到能因應未來挑戰的教育資源。長期在公立學校的教學現場,身兼教學與行政雙重身分,挫折與挑戰已是常態,但每當在教室中運用了有趣的英語生活用語,看見孩子們睜大的眼睛和歪著頭展現的笑容;或是在並肩漫步的孩子們身後,聽見一個童稚的聲音用: “What?!” 來表示驚訝,都代表著 「活用英語」的態度,已透過雙語課堂,在孩子的心中發芽,經過時間的灌溉,也會日漸茁壯;而這份讓孩子因為學習而快樂的雙語價值,相信也會是支持筆者和無數教育夥伴持續前行的重要力量,讓英語學習,在小學啟蒙階段,種下最有養分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