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5 期

美感生活藝起來


陳育淳/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

瀏覽次數:1702

在AI科技風靡全球的時代,儘管AI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精緻美麗的圖片,但它無法替代人類的感知體驗,包括創作歷程的愉悅、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以及藝術家的情感、深度思考和創意。這正是美感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它著重於五感體驗和問題解決的歷程,啟發創造力,培養設計批判思維,促進尊重和人文關懷,並鼓勵合作和溝通,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美感代表著一種個體自發的感知,透過它,人們能夠從客觀世界中發現、探索美的愉悅。這種感知不僅僅是內在的體驗,它還能與各種媒材、物件、空間和環境進行溝通互動。這樣的感知和互動,使個人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擁有善念,並為生活的共好而付出行動。

透過美感教育,我們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關心周遭的人、事、物和環境。我們期望,這樣的教育能激發他們參與社會的渴望,尋找一種美感共識,一種適用於社會環境的合宜狀態。這種共識不僅僅是對美的追求,更是對社會和諧、尊重多樣性的體現。這樣的美感教育,扎根於個體的感受,並在社會中開花結果,為更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希望。

過去臺灣的藝術教育強調技法取向與知識的學習,高舉的精緻藝術,讓學生畢業後自然的與它們漸行漸遠。近年來,課堂中慢慢地將藝術學習從高處放下,回到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從生命經驗出發,體會生活中美的感動,讓美感成為生活的底氣。

《拈花惹草》這個單元是一門引導式探究的課程,結合四學策略,讓學生透過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和教師導學的過程,親手設計自己的盆栽。在這門課中,學生探索各種選擇,從材質的尋找、造形和加工方法,到組內風格的確定,再到排水設計,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盆栽的多肉植物。透過不斷擴散思考和收斂抉擇的過程,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不同組別間相互參照、觀察和報告分享,讓他們欣賞到同儕的多樣表現。這樣的學習經驗不僅使他們掌握了技能,還培養了合作、觀察和批判性思維等重要能力。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1:學生探究成果的分享與媒體報導
圖1:學生探究成果的分享與媒體報導

對於教學者而言,將選擇權交給學習者是一項龐大的挑戰,因為課堂中可能涉及各種不同的狀況。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鼓勵他們思考如何克服不同材質和技法所帶來的困難。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尋找答案的重要過程,還需要透過有層次、有意義的真實情境連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2:將學習內容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多元呈現
圖2:將學習內容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多元呈現

當學生完成了獨一無二的花器後,他們面對著眼前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又要經歷一次困難的抉擇。學生們會仔細比對,思考著:喜歡的不一定適合!他們需要考慮不同姿態的綠植如何搭配花器的質感、大小和高度。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搭配,有時甚至需要放棄他們最喜愛的植物。這樣的過程既是一次藝術上的挑戰,也是一次人生智慧的鍛煉。

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專注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敏感度,同時透過設計思考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創意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方法採用提問策略,並確保每個提問都清晰地融入課程脈絡為學生提供幫助,解決未來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下是課程的探究問題:

1. 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花器可以有什麼樣的質感表現? 2. 我們如何透過材質的工法表現花器並解決排水問題? 3. 如何為花器選擇適合的花草? 4. 我們的花器為什麼美?

這些探究問題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花器創作中能夠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圖3:學生創作歷程與風格展現
圖3:學生創作歷程與風格展現

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叮嚀學生對待植物就是對待生命,需要小心翼翼。課堂上,學生們輕輕地捏壓紅色的塑膠盆,使泥炭土鬆動,然後溫柔地整理植物根部的土壤。他們專注而仔細地將多肉植物移植到自己的花器中,這個過程充滿了耐心和愛心。隨著他們攜帶著這些擁有生命的作品離開藝術教室,他們將持續關心著自己的創作,對植物的成長充滿了期待。這樣的體驗不僅教會了他們藝術的技巧,還啟發了他們對生命、自然和美的更深層次理解。對於我們來說,《拈花惹草》不僅僅是一門課,而是一個美感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發芽,在日常生活中生根並延續。學生在植栽作品的陪伴下,度過繁忙的課業生活,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美,進而成為落實在生命中的美好。

在這個AI科技風靡的時代,我們深刻體會到美感教育和設計思考教學的無可替代價值。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啟發創造力、培養美感觸覺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共備經驗和學校的支持成為實現這目標的關鍵所在。透過跨學科合作、專業發展和學習社群,教師擴展了自己的視野,也為學生開拓了廣闊的天空。讓我們攜手追求美感生活,藝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