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AI與後人類思潮的交會
Kissinger、Schmidt與Huttenlocher認為,AI是指機器可以進行那些原本需要人類智慧的任務;機器學習是指科技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而機器所需的學習時間往往比人類短,所以已經廣泛應用於各領域。電腦科學家與工程師開發了多種科技,特別是運用「深度神經網路」的機器學習法,產生人類以前未曾想到的洞見與創新,並生成過去必須由人類才能創造出來的文字、圖像與影片。因為有新的演算法,而且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AI逐漸無所不在。人類自以為具備理性而優越,這方面將受到AI的挑戰,未來AI將與人類智慧相匹敵,甚至有可能超越人類智慧,創造嶄新的時代(葉妍伶譯,2022:18-31)。
有朝一日,當AI逐漸無所不在且與人類密切協作、共生時,則將邁入「人機合體」的後人類境況。關於人機合體的定義,蘇永明(2022,2)引述N. Katherine Hayles(賴淑芳、李瑋柏譯,2021,55)之言:
在後人類中,存在的身體和電腦模擬之間、控制機制和生物體之間,機器的目的論(teleology)和人類的目標之間,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或絕對的分野。
當今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各類社交網路、各種行動載具等,顯示逐漸有人機合體的現象。Donna Haraway在1960年就使用「賽伯格」(cyborg)一詞來說明人機合體。今日各種穿戴式的高科技,經由人體指紋、聲控與意識控制等感應裝置不斷連接起來之後,Haraway「賽伯格」的預言似乎越來越可能成為事實(蘇永明,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