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是本校重要發展特色之一,國際教育白皮書提及,國際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希望培育全球公民,並培養學生探究、跨文化溝通等能力。因此本校在國際教育的推動上分成三個主軸:一、兼顧實體與線上的國際交流活動;二、落實以概念為本的國際教育課程;三、推動各項全校性的國際教育活動。以下依序介紹,說明如下:
一、兼顧實體與線上的國際交流活動
自民國96年迄今持續辦理國際交流,由歷任校長及學務處規劃沉浸式學習活動,帶領學生至國外小學,透過實際與國外學生共同上課以及參觀該國的特色文化,實體交流的國家有新加坡與日本。
民國105年起為了培養全校學生國際素養,擴展參與國際交流的學生人數,我們依據國家政策,爭取經費、資源建置線上國際交流科技設備、規劃一到六年級國際教育課程,我們獲得臺北市107學年度國際學校獎(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 ISA)中級認證。
本校為更有效地落實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希望透過「英語表達」與資訊科技的運用來達成「溝通互動」的面向,以及透過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實際課程體驗,來達成「社會參與」的面向。108與109年本校五六年級學生參與微軟公司主辦的「全球學習串連活動」(Microsoft Global Learning Connection),透過視訊方式與韓國、越南、印尼等其他國家師生進行線上交流,認識彼此的文化與生活。透過英語課培養學生基本英語表達與溝通能力、透過音樂課培養學生有才藝發表的能力,最後透過與外國學校學生遠距連線的真實情境,讓學生能有直接使用英語與外國學生溝通交流。根據國際教育1.0之精神,透過申請教育部SIEP計畫,以及參與臺北市ISA計畫認證,爭取課程發展經費,建置遠距智慧教室,發展跨國線上共學之國際交流,並有系統地開始建構志清國小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在多年的努力下,本校榮獲109學年度臺北市國際學校獎的殊榮,也在112年11月11日校慶園遊會時獲得Apple Distinguished School 蘋果傑出學校授證。
二、落實以概念為本的國際教育課程
民國 109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而國際教育2.0的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強調概念本位的課程設計、探究與實作的素養式學習及行動任務的總結性評量。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重點在引導孩子習得概念,而不是片斷的知識,教師在課程規劃時確定要指導的「概念」(concepts),再將數個概念合併起來,構成一句表達概念關係的「通則」(generalizations),並引導學生學習可遷移的概念和通則。
為了深化學生國際素養,且達到國際教育2.0的課程精神,110至111學年度本校聘請劉美慧教授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將原設計的國際教育課程調整為概念為本的設計,探究與實作的教學,並將各年級課程之總結性評量,以評量規準來評鑑學生學習任務。
三、推動各項全校性的國際教育活動
本校在國際教育活動方面的推動分成,一方面是利用節慶活動加入國際教育元素例如教師節與聖誕節慶祝活動時邀請小朋友設計含有國際教育元素的活動國際教育。
二方面是利用校慶園遊會辦理相關國際教育的活動例如校慶園遊會更以「永續發展綠色友善家園」為主題,鼓勵全校各班孩子透過創意設計與合作發表進行體驗學習。透過國際關懷的視野,關注與探討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面向的國際議題,支持及促進人類與環境共生共榮的藍圖。園遊會開幕,展現本校國際教育的特色,也特別邀請臺灣科技大學印尼學生會的文化部成員,為本校親師生表演印尼的傳統樂器與精彩舞蹈,並且在園遊會設置了國際教育-印尼蠟染面具製作。
為增強學生對國際教育議題學習主題中的「國家認同」,我們特別邀請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的講師蒞校,為本校親師生擺設「認識阿美族的野菜與種子」攤位,讓學生在議題實質內涵中探索體驗具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藉由認識在地野菜與種子交換、手作體驗祝福小米串及串珠,傳遞台灣在地野菜種子文化,達到延續傳承的目的,也讓更多人知道在地種子與野菜的價值。
我們期待藉由各項交流、課程以及活動,讓學生、家長及社區對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更深入的認識,培育出具「彰顯國家價值」、「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強化國際移動力」、「善盡全球公民責任」此 4 項核心素養的人才,也藉此展現學生在國際教育的優質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