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終於知道寒食節的由來了!」在濱江實中的多元文化課程中,陳宜君老師介紹了寒食節的意義以及吃潤餅的源起,並由同學向蒞校參訪的英國倫敦美國學校同學介紹與共食,除入班見學的課程之外,也了解部分中國文化的故事。
在課室單元、教育現場以及社會期待下,推展國際教育的重要性與趨勢性,已不言可喻,尤其是課程實踐及人才培育更應與時俱進,符應國家的需求。每年許多學校都積極申請國際教育補助與實施的計畫,對學校現場來說,推動國際教育不僅是配合政策,也是符應國際社會變遷與培育地球公民的重要歷程與成果。
教育部於112年頒訂的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明確定位最新版的國際教育政策與實踐,奠基於國際教育白皮書1.0以及國際教育白皮書2.0,就制定實施策略與方案部分做了整併、延續、深化,並以行政減量的方式持續推廣,從原有之13 個行動方案修訂為9個行動方案,涵蓋於4個策略之下,包括「精進國際教育人才培力」、「推展國際教育課程」、「促進國際交流合作」以及「強化國際教育支持機制」。
教育部並鼓勵地方政府成立國際教育中心,讓中小學學校有更明確的方向可以依循與調整。因此,有志提升國際教育的各中小學學校尚可配合地方政府的鼓勵措施予以推動,以臺北市為例,校長及教師團隊對國際教育白皮書的理解有助推動,湯志民局長提出的教育政策白皮書擘劃了十大好學藍圖,其中「全球學」更是明確指出國際教育的脈絡與方向,並提供多種經費補助之方案,如「臺北市國際學校獎」輔導及認證、臺北市國際交換學生學習、高級中等學校外籍交換學生文化體驗課程、推動臺北在地遊學計畫、推動學生海外學習方案、臺北市國際筆友計畫、彭博慈善教育基金會全球網路教育等多元交流學習活動。
那麼學校可以做什麼呢? 本文謹提供部分推動國際教育的資訊與經驗作為參考。
一、 盤點內部及外部之資源,掌握經費來源及執行率。
二、 加速人才培力,落實行政人員培力,定位國際教育的目標與願景,並鼓勵教師參與國際教育發展課程工作坊之培訓。
三、 推展國際教育課程,鼓勵教師成立校內或校外社群,研發國際教育教材與教案,課程融入國際教育議題,引導學生發展全球性思維,探究本土地方價值與課程實作。
四、 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在課程深化及文化交流上力求永續,讓國際交流成為校際課程獨特性的延伸,超越參訪的表象意義。
五、 強化國際教育支持機制,建置親師生合作機制,讓家長理解並支持國際教育課程與交流,結合教育合夥人的共識與作為,讓學生受惠。
六、 推動「學校國際化」,均衡發展六大面向,包括國際化目標與特色、校園國際化、人力國際化、行政國際化、課程國際化以及國際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