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教育裡,藝術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目標已經達成(引自Viktor Lowenfeld)!
自九年一貫課程以來,原有的美術與音樂加上表演藝術統整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著重課程統整、協同教學等精神,但因師資培育與進修規劃未能同步進行,導致藝術與人文學習該領域面臨表演藝術師資不足,現又因雙語教育政策,多數學校將藝術與人文領域結合雙語課程,導致教師配課、教學時數日趨減少等不合理現象,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臺灣著名的繪本畫家鄭明進老師說「美術教育就是生活的成果報告」,2014年,教育部提出「美感教育」,以「美感從有感開始」號召,推出第一期美感教育的中長程規劃,2019年又接續推出第二期,同樣為期五年。第二期計畫的藍圖以「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整合.國際連結」為理念,意圖深根臺灣美感教育,建構從民間、學校到中央政府的擴散與支持系統。
筆者有幸服務過美術與音樂藝術才能班的學校,在藝術教育的推動與實施上,得到優秀行政與教師團隊的協助,兩所學校在藝術教育都有不錯的成果,以下就提出粗淺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 激發教師的專業與熱情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也值得被最好的老師教,每個老師都應該有企圖心、也有良好的管道讓自己成為最好的老師。學校在編配教師職務的時候要謹守專業原則,不能犧牲學生受教的權利。藝術領域不能因為非考科就淪為教師配課的犧牲品,反而應該以具有專業與熱情的教師來引領學生進入美好的藝術殿堂。
二、 將藝術才能班的優勢擴散至全校
藝術才能班擁有較一般學校更完整的師資陣容與設備,學校要運用這種優勢將藝術才能班擴散成藝術才能學校,讓藝術成為全校的氛圍,讓普通班級的學生也能享用這些優勢!
三、 規劃全校共同參與的藝術活動
美術班的美展、音樂班的音樂會、舞蹈班的舞展都是專業學習成果的盛會,但一般學生少能深度參與。所以要將這些小眾的活動擴大為全校可以共同參與藝術嘉年華,讓藝術教育成果落實為普及化的校園生活。
四、 營造能潛移默化的美感校園
義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這個義大利北部的小鎮,創造了獨特的教育方案(Reggio Emilia Approach),他們是認為校園空間或是環境改造是一個大「教具」,將校園環境視為學生的第三位老師(前兩位為師長、同儕),所以營造一所具有美感的校園,是藝術教育裡不能忽視的一環。舉凡校園建築設備的造型、配色、功能等都必需以藝術的內涵呈現美感,讓學生浸潤其中產生潛移默化之效!
德國美育哲學家席勒(Fr. Schiller,1759-1805)認為「人唯有透過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才能使得人類的感性、理性與精神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開展!藝術教育除了培養優秀的藝術家,更著重在培養更多的藝術家庭,讓藝術融入生活,讓生活展現美感,邀請大家一起來創造美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