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育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與現代社會的變遷和需求密切相關,同時未來社會亦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僅需要學術知識,還需要實踐能力、團隊合作、問題解決能力等。戶外教育提供了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與合作,培養多元能力,以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之實踐場所,讓人們能夠暫時遠離電子設備,重新連結大自然,從中獲得放鬆充電的平衡機會,以及感受大自然寧靜美麗,提升身心健康,舒緩社會競爭壓力所造成之身心疲憊(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24)。
戶外教育及SDGs在當代教育中有其重要性,它們不僅促進全球公民意識、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還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促進社會公正和包容性,培養可持續領導力,以及加強學生的社會參與。透過將SDGs融入戶外教育,我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領袖,同時也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透過結合SDGs的戶外教育實踐,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多元的能力,並培養出關懷社會、尊重環境的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戶外教育不僅關注學術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社交技能、情感智慧等多方面的素養。透過戶外活動,學生能夠發展自信心、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從而實現全人發展。戶外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這種社會責任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使他們願意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一份力量(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24)。
觀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的「戶外教育」議題,其「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指出,戶外教育的學習主題包含:「有意義的學習」、「健康的身心」、「尊重與關懷他人」及「友善環境」。四大學習主題說明如下(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
一、有意義的學習:戶外教育能學習走入真實的世界,不但能延伸學生在學校課程的認識與想像,更可以提升學習的動機、深化思考及擴展人生的方向,體驗生命的感動。透過走讀,結合五感體驗融合學習,產生主體經驗。透過調查、操作、社會互動,探索戶外的自然及人文環境的脈絡及演變。透過參與關懷地方及社會議題,採取行動及反思等歷程,培養行動力,成為負責任的環境公民。
二、健康的身心:透過戶外活動的挑戰及成功的經驗來建立個人的自信、自我效能,提升自主和創新、熱誠與好奇、自立、堅忍不拔、責任感、堅持和承諾。促進身心的發展,強化全人的福祉。透過在戶外活動、田野工作、探索、遠足及探險,來獲得及發展戶外的技能。欣賞戶外活動的好處,參與健康旅遊活動的價值。
三、尊重與關懷他人:發展對自我的認知和社會能力,並且能欣賞自己和他人的奉獻及成就。發展和擴展溝通、問題解決、創意、批判思考、領導力及合作的關鍵能力。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時,願意傾聽指導者的建議,能夠清楚地向團隊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想法,能與伙伴一起尋找和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擔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在合作互助下尊重和執行團隊的決議。
四、友善環境:透過體驗,熟悉地方特色,發展人和地方關係、地方情感,建立自然連結感。透過參訪、服務學習及與機構、民間團體的互動,認識全球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圈相互關聯,理解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透過行動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達到友善環境的目標。
正如Carol Taylor(2017: 427-428)所言,現今的教育宜教導學生所有的學習都可能發生在某處,而這就需要「身體經驗的教育」(bodily experience of education)(引自游振鵬,2023:77)。因此,筆者主張,若要建構能涵泳生態素養的戶外教育,則需強化戶外教育四大學習主題之「有意義的學習」,亦即向自然/生態學習。就具體實踐方式而言,在學生參與戶外生活體驗或於真實生活情境中實際體會生活時,宜提醒學生面對自然/生態需抱持敬畏、欣賞、好奇、求知的態度;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處處留心皆學問」,在從事戶外教育的過程中,大自然的生態就會對學生的生命與價值觀有所啟發,學生也可從中涵育生態素養,二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