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育泛指「走出課室外」的學習,包括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社教機構、特色場館、休閒場所、山林溪流、海洋水域、自然探索、社會踏查、文化交流等體驗學習。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教育場域由以往的室內逐漸走向戶外,將學校各項學科的學習內容,透過與大自然為師,和全世界為友,連結生活,落實日常,以臻處處皆學問,處處皆可學,而這正是戶外教育迷人之處,從自發、互動、共好出發,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擁有學習熱情、學習使用工具與不同的人溝通互動、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中心,學生是自動自發的學習者。戶外教育提供真實的情境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渴望,營造處處可學習的氣氛(教育部,2019)。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透過戶外教育扎根課綱。回到課綱,戶外教育也被納入十九項議題之一,文本中提及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探索是生命的本能;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機會,喚起學習的渴望和喜悅,增進求真、友善、美感的多元學習價值,並營造萬物可為師、處處可學習的學習氣氛,進而創造支持戶外學習的環境。透過此可以看見戶外教育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
在一個AI被當作工具運用的世界裡,我們重新思考何謂「真實」,「真實」與「虛構」之間愈趨模糊的界線,更威脅到所謂真實情境的體驗,我們生活在人工智慧的時代,在世界各地,數以百萬的年輕世代正癡迷於透過關鍵字指令,創造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往往也讓我們忘記了真實世界裡仍充滿著驚艷的自然景觀。
除了真實世界的驚艷景觀外,人還是需要與其他人交往,發展真實的關係,作為群體的成員之一,人也不適合只顧自己的慾望而漠視他人的感受,縱然AI帶來許多便利,但虛擬的現實並不能真的取代真實,希望新世代學生可以重新感受這個世界,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科技噴發期,在這段變動期間,「缺乏熱情」會是教育最可怕的事,學生對很多事情的學習,失去了好奇的探索,講求速成,過度侷限學習的視角,無法用更開放的態度去進行真實情境的體驗,讓新世代迷失在AI世界,而失去了多元探索。
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Mind Flow)概念。他發現,合乎產生心流經驗的學習,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滿足感,並樂此不疲。因此,期待每個學校積極推動戶外教育,擴大學生的視野,將其對教室的想像放大至整個世界,將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作為學習的養分。不要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全世界,而是要讓整個世界都變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