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3 期

一方培養人文社會科學幼苗的沃土—中山女高的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


黃琪/中山女高人社班召集人

瀏覽次數:380

雖然不是特教專業的老師,但筆者始終與特教非常有緣。執教第一年,導師班就有三位聽障同學;來到中山女高,陸續有機會擔任數資班導師、人社班導師,而「人社班召集人」的身分,竟在不知不覺中已有九年。有此因緣,本文就來談談中山女高的人社班。

人社班全名: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

2003年台灣教育部為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學術研究人才,推動「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才培育計畫」。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人社班計畫主持人陳志柔教授曾提到,創辦人社班的目的是為破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正確地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於是計畫在高中紮根,培育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術研究人才,也希望人社班讓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高中教育形成一個典範,培養高中生的探究能力與素養。

2004臺北市建中、中山女高研議辦理,招收第一屆學生。爾後北一女加入,此後臺北三校便一起在中研院與計畫辦公室規劃的課程共學,包括八門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以及經典閱讀等。每年各校皆舉辦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三校學生彼此交流;每年七月初參與計畫辦公室辦理的高中人社班專題發表營隊,與全臺所有參與人社培育計畫的高中生進行分享與交流。

2019年新課綱實施,臺北三校人社班因應時代趨勢與潮流,將集中式人社班轉型為分散式人社班,讓人社班的學生也有機會可以選讀理工醫藥農等學門,兼顧人文與科學,培養跨域人才,俾使人文及社會科學素養更能普及深入。但近年來科技重於人文的趨勢使得高中選讀社會組的學生急遽減少,北一女、建中的人社班陸續於2022、2023停招,往日三校共學的情景已然只能追憶。2024年僅剩中山女高在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中山女高的「分散式人社資優班」

中山女高近年來同樣出現選讀理組學生多於文組的現象,身為人社班的召集人,必然要隨時關注時代趨勢的變化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從集中式資優班轉型為分散式,一方面是因應時勢所趨,但更重要的是我從學生的學習回饋中得到的啟發。多年前擔任數理資優班及人社班導師時,都有學生向我提到跨域學習的渴望。資優班的課程設計是讓學生更聚焦於專擅的領域,藉此培養深厚的基礎研究能力。但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是多面向的,即使她們投注於專業學科領域的研究,仍然會有其他面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例如我看到數資班學生投入偏鄉服務學習,從中學習同理與換位思考;也有同學對文學創作感興趣,獲得臺北市青少年文學獎;人社班學生關注社會現象與議題、從事文藝創作之餘,也參加資訊能力競賽與網頁建置,都有優異的表現,甚至高三畢業時有四位同學考取醫學系、營養保健、公衛等科系,毫不違和。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成果來看,高中階段確實是重要的奠基階段,若能提供基礎扎實的訓練,學生們確實能夠適性發展、發揮無限潛能。因此,身為人社班召集人,多年以來便持續思考如何帶給同學們兼顧深度與廣度的學習體驗,於是便趁新課綱推動之際,與特教組夥伴們規劃「分散式人社資優班」的可能性,讓人社班的同學既能得到中研院、台大等大學端的優秀師資與課程,又能在校內的課程設計中多元試探與學習。

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教育:啟發創造力與深度思考的機會

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資優教育是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深度思考能力的關鍵。這些學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通向理解人類行為、社會結構及文化多樣性的大門。在當今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培養資優學生的人文及社會科學能力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更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注入活力。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新生甄選複試:小組合作,針對議題討論,發想問題與探究。
新生甄選複試:小組合作,針對議題討論,發想問題與探究。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偏鄉服務學習:設計課程,帶領福隆國小的小朋友進行三天的學習營隊。
偏鄉服務學習:設計課程,帶領福隆國小的小朋友進行三天的學習營隊。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臺南府城踏查:小組規劃參訪主題與規畫行程,以利次日走察與成果報告。
臺南府城踏查:小組規劃參訪主題與規畫行程,以利次日走察與成果報告。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學姊經驗傳承:每年邀請大一學姐分享學習經驗。
學姊經驗傳承:每年邀請大一學姐分享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