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SDGS了嗎?」在永續發展教育(ESD)的討論與執行過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會被拿來一起討論,實際教育現場要如何執行?以下分享幾點在龍山國中執行的經驗:
1.從現有課程概念延伸,從在地議題出發,進而連結世界
永續發展課程無論要從哪個方面進行發展及目標切入,可從在地議題開始思考,課程設計從現有課本概念延伸,讓孩子應用所學觀察真實的在地環境,進而連結國際相關議題進行探索,以達「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之效。 龍山國中位在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區域-萬華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底蘊,人口移動也牽動產業變化與聚落發展。「1920 課程」搭上2020年為萬華被稱為萬華的100週年,配合地理產業、聚落單元及社區觀察任務,在課堂上引導學子認識艋舺的歷史文化發展和產業變化,並帶著他們實地走訪萬華的特色產業。希望學生們從根出發來看這個世界,並由文化資產保存切入,思考世界文化的多元與存續性議題。另外,在地議題中「人」也是重要因素,從家連結社區,透過故事創造永續性。
2.課程要能創造有感體驗,自然有機會創造行動
永續發展課程的操作「如何讓學子有感」是課程設計的重要核心,要達到永續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遞,而是要讓他們覺察並感觸與自己的關聯性,進而採取行動,而有感課程的醞釀與引導或許需要多點時間但能創造深刻體驗。\ 龍山國中的社區課程不是直接帶著孩子走入社區,而是從家族課程出發。萬華是老年人口相對比例較高的區域,「如果有一天我變老了」系列課程,引導孩子思考高齡化議題,並透過老妝及彭祖包進行體驗,認識年長者在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另外,以關懷付出為基點,了解體會家中長者為出發點,讓學生透過與長輩的多次訪談為主題,認識他們的環境背景、成長經驗⋯等,帶著他們共同記錄回憶每一道風景的時光旅程。
另外透過家族故事,也能反映著當地的地理和歷史脈絡,相信學子們對於自己的根源,也更有感了,最後帶著孩子思考:「我能為萬華做什麼?」 (學生們溫暖直接的回應令人動容,心也柔軟了!)
3.課程設計多維引導,跨域合作創造多元視角,不同媒介連結議題
永續發展課程要能帶著孩子從點、線、面延展思考世界的多樣性,教師的問題設計是關鍵,帶著他們從不同的維度切入,包含過去、現在到未來、不同尺度的空間、人地互動的多元文化、正反面的詮釋等,讓議題的探索更具廣度與深度,也可透過與不同的領域老師合作,創造多元性討論永續議題的機會。另外,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多元的能力,課程設計也可嘗試以不媒介帶著孩子來詮釋議題或展開行動。
龍山國中家族課程讓孩子將訪談家中長輩的內容與視藝科老師合作以肖像畫呈現外,也與音樂老師合作讓孩子透過音樂將訪談內容想要傳達的情感展現出來。龍山國中的社區課程從七年級的地理觀察課出發,帶著孩子多次走入社區進行觀察,更進一步好奇與探究社區的多元主題,也帶著孩子走入社區進行故事交換,也讓青山宮家族孩子訴說自己的家族故事,讓大家更進一步認識在地的遶境文化。後續也引導孩子在音樂課透過音樂創作以聲音詮釋萬華的古今特色,並在視藝課以彩繪明信片呈現產業樣貌或在國文課以詩描述萬華的古樸與美麗,最後以策展形式呈現。另外也曾帶著孩子透過VR作品或桌遊設計讓學生將他們眼中的萬華特色呈現--透過多元形式展現萬華百年風貌。
4.課程成效讓永續不只是名詞而是動名詞,素養能力創造學習遷移
永續發展課程的執行成效涵蓋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也連結著12年國教的三面九項核心的培養,更希望從有感體驗中觸發永續思維的態度,並達學習遷移成效,讓孩子能關心世界更多的議題,經常在日常中思考:「我能做什麼?」並進而有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永續的行動,不需等到長大,也能以他們的方式對世界未來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