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8 期

數位學習的現在與未來:從臺北市陽明高中數位平台經驗談起


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 張安莛(國文教師兼秘書)、王聖淵(數學教師)

瀏覽次數:284

臺灣的教育現場,正迎來數位學習的洶湧浪潮,而如何沿著浪捲順利衝上這浪頂而不致翻覆,端看教育者如何正面接受這蓄積能量的豐沛資源;陽明高中在96年已著手資訊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接著102年投入教育部行動學習計畫,後續陸續申請教育部、臺北市教育局各項科技融入及數位學習相關計畫(如:自備載具BYOD計畫、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等),逐步升級相關硬體設備、導入軟體資源,更重要的是教師團隊在課程中翻新教學模式,具體將數位學習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相信,數位工具的產生並非增加教師備課的困擾,這塊基石可以幫助教師增加課程設計的精采度,更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將以陽明高中的數位學習經驗為例,嘗試探討臺灣數位學習的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

二、陽明高中運用因材網融入教學經驗

數位學習平台是透過網路連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與工具,例如 教育部因材網、Cool English、Google Classroom、均一教育平台、學習吧等;在眾多學習平台中,教師可依據不同學科屬性及課程需求,將數位學習導入課堂之中,以下以本校運用「因材網」落實個人化教學及自主學習成效作為經驗分享。

陽明高中自109年榮獲「因材網適性教學-國文領域教材研發學校」,之後高中部自然科、數學科教師投入因材網教材編寫工作,其中尤以數學科教師王聖淵老師為推動之領頭羊,連續兩年通過「數學科適性教材研發中心學校」申請,帶領數學科教師團隊將因材網平台導入高一高二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借助因材網內容設計自學學習單,題目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透過「因材網」的診斷測驗功能,教師能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弱點;此外,因材網平台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需求,提供適合每位學生學習程度的的教學影片、練習題與測驗,讓學生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真正落實差異化教學及適性化教學(如圖一)。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數理科教師運用因材網平台豐富之學習資源及星空圖架構,為參加重補修的學生規劃個人化課程,教師無須在課堂上對不同學生講述同一套課程內容,透過四學模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學生在課程前完成老師指派之課程任務,搭配影片完成學習單(如圖二、圖三),在課堂上進行課堂小組討論,並且演練例題題目,再依單元知識設計類似題目並完成詳解,最後,教師在檢討學習單時統整概念,王聖淵老師更將因材網平台上的試題融入段考範圍,並提高自主學習成績的佔比,讓學生對重修課程更有信心,也提升了學習成效。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

二、數位學習平台的優勢與挑戰

除了因材網之外,老師們常用之數位平台尚有臺北市酷課雲(酷AI)、Google Classroom、Padlet、Canva等,資訊能力足夠的教師甚至已經嘗試運用ChatGPT、Gimini、Claude、Perplexity等AI工具作為自己的教學助教,我們由此可知數位學習平台的興起,確為教學模式帶來了革新,而教師如何有效運用數位平台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仍是教師們關注的焦點。

(一) 數位平台的優勢

1. 因材施教:數位平台(如因材網、酷AI)能依據學生個別的學習進度與能力,提供差異化的學習內容,讓程度較好的學生能更深入探索,而需要加強的學生也能獲得足夠的支持。

2. 即時回饋:教師可透過平台後台,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提供即時的回饋與建議,幫助學生釐清疑惑,提升學習成效。

3. 多元互動:平台能提供多種互動方式,如分組討論、線上測驗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積極參與,提升學習興趣。

4. 數據分析:平台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為教師提供數據分析,幫助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5. 善用AI工具:AI工具能協助教師批改作業、解答學生問題,讓教師能將更多時間用於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互動。

(二) 數位平台的挑戰及提醒

1. 教師數位素養: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數位素養,才能有效運用平台,並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內容。

2. 學生注意力:線上學習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技術問題:平台的穩定性與操作介面,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

4. 結合實體教學:數位學習平台並非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教師仍需結合實體教學,提供學生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數位科技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陽明高中的數位學習經驗,證明了只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努力,就能打造更個人化、互動化、且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展望未來,期盼台灣的教育現場能持續擁抱數位、創新教學,讓每位孩子都能在數位時代中,習得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成為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