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教育現場,正迎來數位學習的洶湧浪潮,而如何沿著浪捲順利衝上這浪頂而不致翻覆,端看教育者如何正面接受這蓄積能量的豐沛資源;陽明高中在96年已著手資訊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接著102年投入教育部行動學習計畫,後續陸續申請教育部、臺北市教育局各項科技融入及數位學習相關計畫(如:自備載具BYOD計畫、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等),逐步升級相關硬體設備、導入軟體資源,更重要的是教師團隊在課程中翻新教學模式,具體將數位學習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相信,數位工具的產生並非增加教師備課的困擾,這塊基石可以幫助教師增加課程設計的精采度,更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將以陽明高中的數位學習經驗為例,嘗試探討臺灣數位學習的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
二、陽明高中運用因材網融入教學經驗
數位學習平台是透過網路連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與工具,例如 教育部因材網、Cool English、Google Classroom、均一教育平台、學習吧等;在眾多學習平台中,教師可依據不同學科屬性及課程需求,將數位學習導入課堂之中,以下以本校運用「因材網」落實個人化教學及自主學習成效作為經驗分享。
陽明高中自109年榮獲「因材網適性教學-國文領域教材研發學校」,之後高中部自然科、數學科教師投入因材網教材編寫工作,其中尤以數學科教師王聖淵老師為推動之領頭羊,連續兩年通過「數學科適性教材研發中心學校」申請,帶領數學科教師團隊將因材網平台導入高一高二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借助因材網內容設計自學學習單,題目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透過「因材網」的診斷測驗功能,教師能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弱點;此外,因材網平台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需求,提供適合每位學生學習程度的的教學影片、練習題與測驗,讓學生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真正落實差異化教學及適性化教學(如圖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數理科教師運用因材網平台豐富之學習資源及星空圖架構,為參加重補修的學生規劃個人化課程,教師無須在課堂上對不同學生講述同一套課程內容,透過四學模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學生在課程前完成老師指派之課程任務,搭配影片完成學習單(如圖二、圖三),在課堂上進行課堂小組討論,並且演練例題題目,再依單元知識設計類似題目並完成詳解,最後,教師在檢討學習單時統整概念,王聖淵老師更將因材網平台上的試題融入段考範圍,並提高自主學習成績的佔比,讓學生對重修課程更有信心,也提升了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