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物理空間與學習環境息息相關,校園不僅是學生活動的場所,更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價值觀與校長領導理念。如何透過空間設計與規劃來營造嶄新的氛圍,展現學校的整體形象,成為校園領導的重要課題。
中正國中創校已逾四十年,近年來積極投入校園空間的再造工作。從圍牆與泳池大門的更新,到穿堂櫥窗與梯間的改造,學校致力於提升環境的美感與教育功能,使校園建築不僅成為學習的場所,更是價值傳遞的載體,真正實現「空間領導」。
一、承載溫度的圍牆
校園圍牆往往被視為冰冷的界線,劃分學校與外界。然而,中正國中近期更新的圍牆,不僅是一道安全屏障,更是一條充滿溫度的指引。在初期設計階段,林泰安校長、總務蔡主任與校內教師共同發想,並適時納入學生的意見,最終以「育苗」為核心理念,使圍牆成為學校精神與文化的展示場域。
圍牆採用透視性格柵設計,兼顧安全性與開放感,展現學校的包容性與創新精神。透過「育苗」標誌,學校不僅傳遞培育英才的教育理念,更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成長的期待與關懷。
此外,沿著愛國東路116巷一側,我們結合書法大師的墨寶,以「創新、健體、感謝、慎思、游藝、尊師、善群、知足、篤行、慈愛、靜觀、樂學、誠信、志道、明辨」等字句,透過鋼雕與燈光藝術的呈現,將通學廊道轉變為藝術長廊,夜間更為學校周邊增添光彩。這道圍牆不僅是物理上的邊界,更是學校文化的象徵,亦彰顯教育的核心價值。
二、引人入勝的穿堂
校園穿堂設計深刻影響學習氛圍。中正國中積極活化穿堂空間,融入學校特色與校園活動,使其成為學生情感與創意的展現平台。
學生行經穿堂時,沉浸於「培養胸懷國際、與人共好之自我實踐者」的學生圖像之中,並專注於「學習力、實踐力、品格力、國際力」等校本能力,進而感受學校獨特的文化,使學習環境更具活力與歸屬感。
學校精心營造美感環境,將穿堂打造成兼具社交與文化功能的空間,使其不僅僅是通行的通道,更成為交流互動與價值傳遞的場域,發揮關懷、溝通與場域活化的引領效能。
三、發揮空間特質的設計
中正國中校地不大,因此校園空間規劃不僅需滿足當前需求,更需具備彈性,以因應未來教學與學習模式的變化。基於此理念,學校根據現有空間特性進行靈活調整,例如:在梯間展示校訓,使其融入日常環境;泳池大門的設計兼顧隱私與採光,平衡功能與美感。
存在主義學者Martin Buber在《I and Thou》書中論及,人與人之間應有著「我-汝關係」(I-Thou Relation)。除了考量空間特質,學校更強調「人」的角色—空間的真正使用者。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將領導的溫度融入規劃,發揮有限空間的無限價值,這正是中正國中「空間領導」的最佳體現。
結語
校園空間的領導不僅涉及硬體規劃與管理,更在於如何巧妙運用空間,以提升教育效能,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並營造支持創新與合作的學習環境。
透過空間再造與靈活運用,學校在物理與心理層面之間搭建橋樑,使學生能在校園中感受到關懷、啟發與指引。最終,優質的空間設計將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品格,讓學生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中正國中內部凝聚核心精神,外展教育理念,共享學校願景,並將其落實於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深化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厚實功能美、形象美與蘊意美的意涵。這不僅是一場空間的蛻變,更是一段成長之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