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3 期

臺北學校交通安全新攻略 讓孩子安全上學,不當事故傷害的主角!


黃蕙欣/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老師

瀏覽次數:161

【臺北用路大挑戰】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交通問題,在臺北市的學生們的通學方式相當多元化,有人坐捷運、有人騎腳踏車、有人步行,當然還有爸媽的「神級車隊接送」。但問題來了,這些學生常常得面對下列幾種危機:

• 過馬路時「衝衝衝」,跟時間賽跑:

我們在路上常見到黃燈還在閃,因為「再不過去就遲到了!」結果一腳踩出去,在駕駛者來不及思考的狀況下,就可能產生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未注意號誌即過行穿線
未注意號誌即過行穿線

• 騎腳踏車像玩賽車遊戲:

有些學生騎車技術超群,但技術高超不代表不會發生事故傷害,僥倖的心理常會有憾事發生。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並未遵守交通規則
並未遵守交通規則

• 低頭族行人:

有些孩子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完全沒發現自己正在馬路中央「慢慢移動」,簡直是把自己置身於危險的情境之中!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邊走邊滑手機的行人
邊走邊滑手機的行人

以上這些這些多元的用路形式所導致的交通安全問題,並非是少見的情況,在學校若能幫助學生認識這些風險,並培養他們的「用路直覺」與「自我覺察意識」,或許就能減少這些驚險場面。

【更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

想像一下,臺北市每天早上車輛、機車、自行車、學生在上學時,熙熙攘攘的交通情境,活脫脫一場「現代交通生存戰」。車水馬龍的交通現場常是人車爭道、驚險連連的戰場!根據研究,90%的事故傷害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這不禁讓人想問:「既然是人為因素,那是不是表示我們可以預防?」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過去,我們的交通安全教育可能停留在「紅燈停綠燈行,請遵守交通規則」的階段,但回到真正的需求點,學生需要的不是死記法規,而是能夠理解安全重要性、擁有判斷風險與解決交通情境中問題的技能。今天,就來聊聊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該怎麼翻轉交通安全教育,讓孩子們在上下學途中永保安康,以下提供幾個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學小撇步。

【交通安全教育升級版】

一、客製化的校本課程:

學校可以利用「道安資訊網」,查詢學校周邊事故資訊據,其中可以讓學生瞭解校園周邊的肇事熱點、歷年來的事故類型、交通事故時間分析、不同運具的肇事型態等,透過數據的查閱,學生可以更加了解哪些地點最危險,並討論解決方案。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有趣,還能讓學生養成「問題解決」的能力。 教師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更深化的活動來增進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例如:「交通執法者」活動:透過查閱數據並理解學校周邊的肇事熱點與樣態後,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學校周邊布置合適的號標誌或標線,並提出這樣規劃的原因後,教師再將目前實際的周邊號標誌或標線進行比對,更加深學生的印象,更符合108課綱的情境化教學。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同學們討論校園周邊標號的呈現方式
同學們討論校園周邊標號的呈現方式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同學的討論結果(使用教師自製教具)
同學的討論結果(使用教師自製教具)

二、建構正確價值的教學設計:

以往的交通安全課,大多教學生交通標誌、法規,但光知道這些認知資訊並不代表就做得到,事實上,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並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呈現具有價值引導的交通安全教育形式,舉例如下:

• 與其說「不要闖紅燈」,不如問「為什麼有些人會闖紅燈?」

學生如果能理解「衝動決策」會導致什麼後果,他們自然會更謹慎。

• 與其說「要遵守安全距離」,不如讓學生體驗「太近會有什麼危險」

做過與嘗試過的事情通常記憶最深刻,有些學校會利用實際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透過實際車輛的模擬視線死角,親自體會駕駛者可能看不到行人的情況。

• 與其背誦「行人有路權」,不如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安全」

有時候,就算行人有優先權,還是要確保自身實際處於安全的樣態,否則光有路權也沒用!

這樣的討論或是體驗的方式,不只好玩,還能讓學生真正記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實踐,學習效果倍增。

【學校、家長、社區一起來!打造「三贏」的交通安全環境】

筆者看過許多學校執行交通安全的不同樣態,每個學校都因為實際的地理樣態,而生不一樣的交通安全需求。但是成功的校本交通安全教育,是要親師生一起協作才能完成理想的。學校所成立的交通安全教育推動小組是最主要的推手,在正確的組織營造下,由老師、家長代表、交通專家一起合作,檢討校園周邊的交通狀況,並制定相關對策。讓交通安全變成一種親師生共有的「習慣」,而不是「規定」,學校應該努力打造一個「安全」的交通環境,讓學生真正內化安全觀念,並成為負責任的用路人。畢竟,沒有人希望每天上學的路途,都像是「闖關遊戲」一樣驚險刺激吧!只有當學生、家長、學校、社區攜手合作,我們才能讓臺北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打造更安全、更友善的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