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在地的需求與孩子的需要,忠義實驗小學在廢校危機中重生,以一種充滿冒險的教育試探,融合蒙特梭利理念與本土實踐經驗,回歸教育的本質。在宇宙教育、混齡共學、跨域課程,與外出課程的教學方法忠,探討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習主體性的發展,及教學環境引動學習熱忱的可能。
緣起
多年前,忠義國小面臨學區人口急遽下降、學習成就低迷的雙重挑戰,一度瀕臨廢校。然而,靠著一股執著與拚勁,在地方支持與社區情感的緊密連結中重新站穩腳步。我們導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讓環境成為支持與啟發的力量,大人透過觀察與引導陪伴學習,孩子則在信任與自由中探索,「忠義 × 蒙特梭利× 體制× 實驗教育」成為現階段的珍貴註解。
1. 我們親手播種與發芽:教師、孩子、家長與社區共築的教育文化。
2. 建立具有信效度機制:發展兼具支持性與專業性的多元評量系統。
3. 回歸學生真實的需要:孩子非標準化產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4. 公民責任與教育永續:勿忘為弱勢而生的初心,回應教育正義的承諾。
5. 溝通與深度理解共行:面向理念型與需求型的家長需求,促進多元共識。
6. 教育重組與解構並進:讓學習以更具熱情與多樣化的形態重新展現。
混齡共學:自主性與社會性的並進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我們依孩子的發展節奏與興趣,靈活運用蒙特梭利教具,讓抽象概念透過具體操作自然內化。數學學習中,孩子以小珠操作乘除法板,從「做中學」中理解規律與邏輯,降低焦慮、增強信心。三年一單位的混齡編班與課程,讓孩子在共學中培養同理、領導與合作精神,依興趣分組,彼此引導、模仿與分享,在自然探索與小組討論中激發責任與熱忱,分組不以年級劃分,而以興趣為導向,有的孩子主動引導同儕,有的則從觀察與模仿中發展學習策略,營造非競爭、互助共學的氛圍。
跨域與宇宙觀課程:學習世界的連結
忠義的課程,以蒙特梭利的宇宙教育為底蘊,串聯五大敘事,引導孩子看見萬物共生的脈絡。在跨學科的專題中,有孩子從「電動車與節能減碳」出發,探索能源效率與氣候變遷,進一步關注校園綠建築設計,主動訪問、深入理解。所學也延伸至生活實踐—節電、惜食、回收,都是他們為永續社會默默種下的行動種子。有孩子研究薩提爾模式,從冰山理論理解情緒背後的渴望與不安,他說:「我開始能理解弟弟妹妹的情緒,也比較能接納他們的反應和想法。」另一位孩子則以七爺八爺為題,從畏懼走向理解,重新認識家人參與的陣頭文化:「七爺八爺像兄弟一樣互相幫助,就像我和弟弟也會彼此扶持。」由此來看,孩子的學習,是對生命的理解與回應。
外出課程:學習場域的延伸
忠義實小的學生經常外出走讀在地文化地景,包括市場、水圳、古厝、農園與社區據點。孩子依據啟發或關鍵課程的觸動,主動尋找「學習研究中心」,全班一起、或三三兩兩規劃行程、進行訪談或觀察,甚至擴大至跨縣市的學習旅程,進行生態與文化的探索。例如,高年段班以「淡水河的過去與未來」為主題展開研究,實地走訪滬尾砲台、紅毛城與淡水老街,追尋河港貿易與地方歷史的脈絡;同時也探討淡水河的水質變遷與生態復育行動,學生在研究中建構知識,提出提升環境友善與文化保存的行動建議。這些外出行動部分取代了課本與考試,全面啟動五感學習,深化孩子對土地的情感連結與主動探索的能力。
培養學生主體性與年度專題成果發表
培養學生主體性與年度專題成果發表,是忠義實小課程實踐蒙特梭利精神的重要展現。在「跟隨孩子」的理念引導下,教師觀察與回應孩子的興趣與內在動機,協同設計專題任務,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掘問題,進行探究與表達。學生在專題歷程中主動學習、合作討論、分析資料與整理思路,最終完成具個人觀點與創造力的成果發表,如「薩提爾冰山理論」、「七爺八爺-謝范將軍」等,皆源自孩子真誠的好奇與自我驅動的學習歷程。這是學術成果的呈現,也是孩子自我認同與內在成長的軌跡。
忠義實小在創新實踐中,融合蒙特梭利精神,建構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共伴者學習模式。教育的創新,不是追求表面的新奇形式,而是真誠回應孩子成長的需求,在孩子的行動中悄然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