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2 期

蜂蜜


廖益賢/臺北市大橋國小校長

瀏覽次數:2233

近日曾經看過美國養蜂人的紀錄片,得知養蜂人的辛苦,除了固定農場養蜂人,也有一些移動式林地養蜂人,像是遊牧民族般,開車奔走各州。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移動式林地養蜂人則是逐花樹而居,四處奔波,尋找種類多元、數量充足的蜜源植物,備極辛勞。市面上純的蜂蜜越來越少,常有以糖或其他化學合成物混雜其中的商品,足見純蜂蜜供不應求的情形。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蜂蜜啟示,值得深思!
蜂蜜啟示,值得深思!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蜂蜜呢?《詩經․周頌․小毖》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的詩句,這是「蜂」字的最早文獻記載,《詩經》成於西周時期的時間約為西元前11世紀~前771。西元前770~前256的東周時期,出現了現存最早的有關養蜂的文獻;「蜜」字則首見於西元前3世紀《禮記․內則》。看來人類吃蜂蜜的歷史,應有五千年以上悠久的歷史了。

羅隱有首詩作,叫做〈蜂〉內容為:「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描繪蜜蜂四處辛苦採花成蜜的狀況。兒少時即知蜜蜂採花蜜旅途可能隱藏著危險,蜜蜂出門採花蜜,當日能否平安返巢,尚未可知。而從蜂巢六角形、省材料而有較大空間,也最牢固,可知蜜蜂們也知蜂蜜的珍貴。這種自然界的奧妙,也提供了生物工程學習的對象。楊朔<荔枝蜜>一文中,談及起初他不喜歡蜜蜂,在喝了蜂蜜、參觀養蜂場後,才明白蜜蜂生命雖然短暫,卻知足而不吝奉獻,讓他有所改變,對蜜蜂轉而有敬佩與讚揚之情!

記得小時候,讀過陳之藩說過的故事,他十幾歲時,暑假父親總要求他背唐詩,對他來說,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痛苦。一首律詩長達八句,他常只能背得前半,後半五、六句常為典故,不易懂,也不易記。背不好時,常惹得他父親怒目而斥,而挨一大頓打。年年暑假裡幾乎天天如此。有一天全家閒談時,他祖母說了一個故事,影響了他的父親。暑熱的夏天,讓他祖母想起東北的涼快,也談到東北的熊。她說,熊愛吃蜜,而野蜂的蜜,多在樹洞裡。大熊到森林裏找樹洞與蜂蜜;一嘗得知是香甜的蜂蜜,捨不得吃。急忙回家把小熊一隻隻運來,讓小熊吃。小熊吃蜜時,大熊四處張望保護著小熊。如有人靠近,大熊就會攻擊人。東北的獵者想了一個方法,趁大熊找到蜂蜜回去找小熊時,把樹洞裡蜜挖走,換成糞便,遠處躲藏。大熊再帶小熊來時,小熊嘗到糞便不吃。大熊不知情,就打小熊,強迫牠吃;小熊還是不吃,大熊竟然氣急把小熊拍死扯爛。後來大熊一嘗,才知樹洞裡已不是蜜,想把自己扯爛的小熊重新砌回,希望小熊復活。這時大熊的哭聲淒厲,不注意警戒,就被獵者抓走。這個令人聽來不太舒服的故事,讓陳之藩再也沒有因背不出唐詩而挨父親的打了。

一個人的蘋果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對於父母親來說,感覺是蜂蜜,但對孩子來說,事實上可能是糞便。強制強壓的教育方式,會讓人透不過氣來,無法讓天賦自由,無法讓潛能獲得激勵與開發,實在值得令人深思與低迴不已。 以前讀過一句話:「一滴的蜂蜜勝於一噸的膽汁。」方法對了,則省時省力;不得要領時則枉費力氣。耍脾氣的小牛,猛推強拉不動,不如以指頭代替奶嘴誘導前行來得省力。這樣的道理與事例,相信對於親人、朋友、父母子女間的互動,會略有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