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3 期

甜在心的「東園小農」


陳力瑋 /臺北市東園國小衛生組長

瀏覽次數:1390

東園國小位於南萬華,這一帶舊名為「加蚋仔」,清朝時曾以盛產豆芽菜、麻竹筍、茉莉花聞名,民國63年開始營運的「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更讓南萬華有臺北糧倉之稱。上課中的問答或與學生的閒聊中不難發現,學生家長、祖父母有很高的比例都在果菜市場工作,包含我自己的祖母也是加蚋仔人,一輩子種菜、賣菜維生。明明這個與南萬華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息息相關的產業-「農業」是如此親近、熟悉,對學生來說好像又有點陌生、有點距離。五年前我開始接手東園的小田園業務,一邊開始思考如何從食農教育的角度拉近學生與南萬華這塊土地的關係。

學校小田園活動從活化畸零地為生態菜園開始,傳統土耕與營養液的水耕並行,雖然耕種面積不大,但學校積極規劃相關教學活動,由校外講師帶領孩子從基礎的翻土、定植、施肥、除蟲、收成,進階到香草植物應用巡禮、咖啡渣堆肥、病蟲害介紹及有機除蟲劑製作等實作體驗課程,學生的自然課走出教室,實際動手接觸植物、土壤,體會農夫有機耕作的工法,讓孩子陪伴「菜菜」簡單而偉大的生命旅程,從中學會珍惜食材、懂得感恩日常生活中得之不易的各種微小事物。

東園的食農教育課程可以靈活變化,依學生反饋調整腳步。學校「蚓菜共生水耕」系統運作的第一年第一個月,老師和孩子都開心地見到菜菜們健康地長大,正沉浸在「哇!種在屋頂的水耕蔬菜,不用擔心菜蟲問題,也不用擔心進校園運動民眾『自動』帶回家品嚐的情況了!」的開心氛圍時,某個週末結束後的景象把「夢幻泡泡」戳破了,因為長得好美好茂密的200株萵苣,因鳥兒、鴿子們在屋頂開趴,進行「生菜吃到飽」活動而被啃到一點都不剩。

傷心的我痛定思痛,把這個狀況跟學生一起討論解決方案,我們便一起產出了一系列防鳥措施,例如:懸掛廢棄光碟片、學生製作稻草人、加設紗網等等。從危機處理討論到各種方案的嘗試錯誤,都是最深刻的「做中學」與任務導向的合作學習,而課程設計主角一部分也來自學生的創意,這是很有趣的教學相長!

蚓菜共生系統設立第二年,屋頂種植的絲瓜產量「大爆發」!刺激我想出一系列的延伸教學活動,開啟了「東園小農」的文創之路。絲瓜因為蚓菜共生系統不斷製造的有機液肥而長得肥肥嫩嫩,最多一天能採收28條大絲瓜!這樣的產量讓我開始試著進行義賣,每次把收成的絲瓜推到校門口時,社區民眾與學生家長反應都很熱烈,而且「很水嫩、很好吃」是我們師生聽到最棒的反饋!因此也開始有了東園小農「品牌化」經營的念頭。

我讓學生投稿設計小農的農產品商標,學生除了創作圖樣也寫下設計理念,我們召集自然領域教師、行政人員、藝術領域教師一同投票決選出「東園小農」商標。手作商品部分,最特別的當然是「絲瓜絡DIY」,學生親自剝皮、清洗、去籽、曬乾,學生見到曬乾完成後的金黃色絲瓜絡都驚訝不已,成就感爆棚!

東園國小小田園計畫進行的第二年,水耕蔬菜的收成量頗豐!我們把學生種的水耕蔬菜交給當地里長,請里長分送給需要幫助的清寒家庭,當學生知道他們栽種的蔬菜能夠幫忙弱勢人士後,成就感和使命感讓他們更有動力做個稱職的小農夫。東園小農有「送暖」的小園丁團隊,學校產出的青菜除了一部分會義賣以補貼小農活動經費開銷外,也會捐給校內清寒學生。

學校食農教育的推行,除了行政團隊的大力支援及導師的全力配合外,最想感謝的就是社區綠手指志工的暖心協助!他們無私地長期無償付出,用他們專業的農事經驗傳承給孩子們,雖然他們退休多年,卻依舊活力滿滿,為教育耕耘,把孩子們都當成自己的孫子一般對待。我們得到社區的溫暖助攻,也試著讓學生把溫暖送到社區,用小農生產的有機無毒的絲瓜、洛神花茶來替社區老人加菜。

推行這些活動的過程是辛苦的,但看著孩子揮灑汗水耕種,真真切切吃到自己種的蔬菜的模樣,以及見到他們把創意實踐成商品,為愛心付出努力時映在臉上滿滿的成就感,一切辛苦完全值得!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東園小農的絲瓜絡製作初體驗
東園小農的絲瓜絡製作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