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6 期

如何蒐集與整理演說稿資料---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


簡麗賢/臺北市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瀏覽次數:1763

臺北市語文競賽在六月報名,九月則爭取翹楚鰲頭代表臺北市參加十一月以文會友的全國語文競賽。以臨場抽題的即席演說項目而言,選手最擔心的莫過於抽題後無話可說,上臺無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因此,平時勤於蒐集與整理演說稿資料,是準備演說比賽的重要歷程。

以全球議題「新冠肺炎」設計演說比賽題目,命題可能是「我從疫情學到的事」、「疫情與親情」、「從新冠肺炎疫情談臺灣的美」、「從一則疫情新聞談起」、「疫情與生活」等,這些環扣疫情的題目,若事先未蒐集和整理,抽到題目後,可能易說難工,未必能講得頭頭是道,精彩動人。因此,「豫則立,不豫則廢」,比賽前充分蒐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經過閱讀與口語練習,才能成為比賽的翹楚鰲頭。

「玉皇大帝問:『怎麼好些日子沒見到千手觀音?』眾神答:『還在洗手呢!』玉皇大帝又問:『為何四面佛也沒來?』眾神再答:「一周領三個口罩,所以少一個口罩,不能出門啊!』

上述對話是疫情期間最重要的自保行動,亦即勤於洗手和社交場合戴口罩。透過對話,達到演說言之有趣的境界。

疫情期間,部分國家的學校停課,停課不停學,除了網際網路線上學習外,牛頓的故事也可引入講稿中,例如,在1665年至1666年英國鼠疫期間,牛頓回鄉避瘟疫,安靜中思考,得到微積分、光學理論、引力性質,把之前困頓的地方思考與整理,想通一些問題,他說這瘟疫期間是他研究工作的黃金時期,而後人則說疫情期間是牛頓的奇蹟歲月。引用牛頓這段歷史上有名的經歷,也可闡述危機也可能是轉機和契機,如何轉「危」成「機」,事在人為,新冠疫情確實呈現經濟蕭條議題,但也顯見另一種行業的契機。

讀者應讀過李後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朗朗上口之餘,或許稍微改編部分語詞,可呼應出現疫情期間的現況,例如「新冠肺炎何時了?患者知多少?京城昨夜又被封,不堪回首月明中。口罩酒精應猶在,只是不好買。問君還有幾多愁?最怕發燒確診被扣留。」多少也能透過音韻和語言傳達疫情和心情,融入講稿中,饒富趣味。

聯合報副刊刊登數首以「愛在瘟疫蔓延時」為主題的詩,「愛」應是疫情主題重要的元素。講稿中若能以「愛」和「人性」闡述疫情與感情,更具吸引力和渲染力。例如在疫情期間,喚回人類的天性,用大愛打敗天災人禍,「分享」讓天災人禍中的人類得以續命存活。面對新冠疫情,排隊購買口罩的現象曾出現在藥局門口,政府如何化解民眾的不安與恐懼,共度難關,這些都可以整理成演說稿資料。

疫情考驗人性,災難是大自然對人性的考驗,「時窮節乃見」、「患難見真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幾句話都可在疫情期間不同的場合印證。

洪蘭老師發表在天下雜誌的文章中提及「人能戰勝瘟疫,主要靠偉大的人性。」「瘟疫史中,英國德比郡的埃姆村遇到鼠疫,用大愛阻止鼠疫蔓延。他們築石牆把村人和鼠疫封在裡面,他們的犧牲成功地阻止鼠疫蔓延,拯救北英格蘭的眾多人民。」這段話說明大愛的勇氣是人類在面對毀滅性天災或人禍時,能夠綿延下去的主因,應是人性的光輝。

抽到新冠疫情的相關題目,能切入的論點和論據很多,「以鄰為壑,一國染病,全球牽連」、「口罩情,雪中送炭情意深」、「公共衛生議題」、「新冠病毒知多少」、「全球公民意識和全球化道德」、「疫苗研發科學議題」、「快速篩檢科學議題」、「後疫情生活」等都是準備的主題方向,囿於篇幅,信手拈來提供選手參考,期盼體現演說稿的蒐集與整理。

教育園丁的話圖片臺北市108年語文競賽評判委員合影,強調內容言之有物
臺北市108年語文競賽評判委員合影,強調內容言之有物